[实用新型]一种转调葫芦笙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1812.7 | 申请日: | 201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4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凤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凤萍 |
主分类号: | G10D7/02 | 分类号: | G10D7/02;G10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调 葫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族乐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葫芦笙,具体涉及一种转调葫芦笙。
背景技术
一种新型的吹管乐器——五管葫芦笙,由五个音管、共鸣葫芦、吹嘴、簧片组成,葫芦笙的构造和笙大致相同,由笙斗和笙管组成,因笙斗用天然葫芦制作而得名。利用小葫芦的腹部为笙斗,其细长的柄端接一根细竹管作吹口,笙管多用海拔千米亚热带地区的凤尾竹或黄枯竹制作,有五至八管不等,环列插于葫芦斗中,管底微露于外,用蜂蜡固定。每根笙管在靠近葫芦处都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部分镂刻出一个长方形的竹制簧片或装有一个铜制簧片,笙管下端管口通透为底部按孔。
目前一个葫芦笙只能演奏一个调,因此,此乐器可演奏的乐曲范围、乐器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有限,而且目前的葫芦笙基本上不与乐队合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调葫芦笙,它在两个音管上增加转调按钮,既可保证现有乐器的音质,又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其实用性,具有很高的推广实用价值。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音管2、第二音管3、孔4、第三音管6、簧片7、按音孔8、吹口9、共鸣葫芦10、第四音管11和第五音管12,第一音管2、第二音管3、第三音管6、簧片7、第四音管11和第五音管12的末端均插接在共鸣葫芦10的笙斗处,且其末端穿过共鸣葫芦10底部的通孔10-1,共鸣葫芦10端部设置有吹口9,各音管上均设置有簧片7,且各音管与共鸣葫芦10笙斗的连接处上部均设置有按音孔8,第一音管2上端设置有孔4,它还包含转调按钮5,第一音管2和第五音管12上均设置有转调按钮5。
所述的转调按钮5包含固定板5-1、铰接装置5-2和孔塞5-3,固定板5-1中部通过铰接装置5-2连接有孔塞5-3,且转调按钮5通过固定板5-1和螺钉安装在音管上。
所述的第二音管3上端部设置有扩音装置1。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转调按钮5上的孔塞5-3将音管上的孔堵住,将其中任意一个转调按钮5上的孔塞5-3打开或闭合皆可吹奏不同的调,与现有五管葫芦笙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远关系转调的功能,即从5 2调转为6 3调,完成向下大二度转调。
本实用新型既保持原有葫芦笙的形状与演奏技巧,又改善传统中一个葫芦笙只能演奏一个调的弊端,丰富此乐器可演奏的乐曲范围、增强乐器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提高美学价值,增强与乐队合作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调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共鸣葫芦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音管2、第二音管3、孔4、第三音管6、簧片7、按音孔8、吹口9、共鸣葫芦10、第四音管11和第五音管12,第一音管2、第二音管3、第三音管6、簧片7、第四音管11和第五音管12的末端均插接在共鸣葫芦10的笙斗处,且其末端穿过共鸣葫芦10底部的通孔10-1,共鸣葫芦10端部设置有吹口9,各音管上均设置有簧片7,且各音管与共鸣葫芦10笙斗的连接处上部均设置有按音孔8,第一音管2上端设置有孔4,它还包含转调按钮5,第一音管2和第五音管12上均设置有转调按钮5。
所述的转调按钮5包含固定板5-1、铰接装置5-2和孔塞5-3,固定板5-1中部通过铰接装置5-2连接有孔塞5-3,且转调按钮5通过固定板5-1和螺钉安装在音管上。
所述的第二音管3上端部设置有扩音装置1。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为:转调按钮5上的孔塞5-3将音管上的孔堵住,将其中任意一个转调按钮5上的孔塞5-3打开或闭合皆可吹奏不同的调,与现有五管葫芦笙相比,本具体实施方式实现远关系转调的功能,即从5 2调转为6 3调,完成向下大二度转调。
本具体实施方式既保持原有葫芦笙的形状与演奏技巧,又改善传统中一个葫芦笙只能演奏一个调的弊端,丰富此乐器可演奏的乐曲范围、增强乐器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提高美学价值,增强与乐队合作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凤萍,未经周凤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18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高压电缆电动切削机
- 下一篇:辅料计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