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电池背膜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35311.8 | 申请日: | 2012-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6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石娜;纪波印;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30;B32B27/32;B32B27/34;B32B7/12;H01L31/04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16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背膜,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依靠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已经面临枯竭,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开发出对环境无污染而且可广泛利用的新型能源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而且来源广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可再生能源。人们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使用太阳能单晶硅电池进行转换,因此太阳能单晶硅电池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商用的太阳能单晶硅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要求为25年,为了确保单晶硅电池达到这么长时间的使用年限,就要严格控制各组件的质量,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材料主要包括玻璃、热熔胶胶膜、边框、背膜和接线盒等。其中背板位于太阳能电池片的下方与连接器连接处,用于太阳能电池保护。因此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上覆一层耐候、机械强度高并具有优良阻隔性能的背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现有技术下的太阳能电池背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为TPT型,即上下两层聚氟乙烯或者聚偏氟乙烯和在中间层聚酯三层膜复合构成,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剥离现象,主要是因为背膜表面粘接能力差所导致的,因此,为了提高背膜的整体性能,现有的专利和文章中公开了大量的关于背膜改进方面的方法。中国专利CN201523014U中公开了一种四层结构的太阳能光伏组件背板复合膜,在基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一侧用聚氨酯胶黏剂粘结一层聚偏氟乙烯耐候层,另一侧也通过聚氨酯胶黏剂粘接电气绝缘层和热熔胶层。该方法制备背膜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劳动力成本高,并且要使用大量的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连续工业化生产、环境污染小和具有很好的耐候性、耐化学性的太阳能电池背膜。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电池背膜,该太阳能电池背膜包括聚偏氟乙烯层、尼龙12层、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层、聚乙烯层和相邻树脂层之间的粘接层,通过多层共挤技术挤出复合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的粘接层为经过接枝改性的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所述的相邻树脂层之间的粘接层的厚度相等,且厚度为5~10μm。
进一步,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层的厚度为25~30μm。
进一步,所述的尼龙12层的厚度为150~250μm。
进一步,所述的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层的厚度为25~50μm。
更进一步,所述的聚乙烯层的厚度为50~100μ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中的聚偏氟乙烯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以及耐候性,同时尼龙12具有很好的冲击韧性以及强度,聚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耐化学阻隔性好以及极低的透水和透氧性能,四种树脂与经过接枝改性的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其中两种混合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因此,这种多层共挤技术挤出复合的太阳能背膜具有很好的耐候性、极低的透水和透氧性能,优异的耐化学性以及很高的剥离强度和机械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太阳能单晶硅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方式为多层共挤,替代了传统的涂胶工艺,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实现了连续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太阳能电池背膜,该太阳能电池背膜包括聚偏氟乙烯层1、尼龙12层2、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层3、聚乙烯层4和相邻树脂层之间的粘接层5,通过多层共挤技术挤出复合在一起。
文中的“尼龙12”指的是尼龙的型号。
所述的粘接层5为经过接枝改性的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的相邻树脂层之间的粘接层5的厚度相等,且厚度为5~10μm。所述的聚偏氟乙烯层1的厚度为25~30μm。所述的尼龙12层2的厚度为150~250μm。所述的聚偏氯乙烯共聚物层3的厚度为25~50μm。所述的聚乙烯层4的厚度为50~100μ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53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