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25156.1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9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葛洪岩;王冬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元鼎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5/00 | 分类号: | C03B2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03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玻璃 退火 窑托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玻璃退火窑托辊,具体说是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
背景技术
在玻璃生产退火时,需用托辊组成辊道承载玻璃进行强制冷却,辊道发生故障会直接影响玻璃输送及其在退火窑内各区的停留时间及温度控制,造成玻璃炸裂、破碎及划伤。
目前,常用于玻璃生产退火窑中260℃以下强制冷空气区做托辊有复合套环辊、不锈钢辊、纤维辊及石墨套环棍。玻璃退火窑托辊主体通常是用具有较高的蠕变和持久强度、抗高温能力强的耐热钢材、石棉、陶瓷等制造的无缝管,由于托辊通常是采用离心浇注制成的,在毛坯制造过程中,材料成分不均、离心浇注机转速不均、转动不平稳、温度控制得不好等都有可能使托辊密度不均匀。毛坯在精加工过程中,由于车床、磨床等精度不高,刃具磨损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壁厚不均,使用时托辊两端固定,中间悬空,在高温状态各处的变形也不一样,凡此种种都会造成托辊弯曲,这种弯曲变形是不规则的,如果辊道平面度不好,玻璃就可能会被划伤,甚至颠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减少托辊弯曲造成的辊道变形,避免划伤玻璃,同时增加散热效果,有助于玻璃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包括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轴上穿装有复合套环,所述复合套环间隔安装,复合套环之间留有间隙。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复合套环由内环和外环复合而成,所述内环为金属钢圈,外环为耐高温纤维、橡胶及粘结剂制成,所述内环与外环采用热压工艺结合成型为一体结构。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内环的外缘设置凹槽,所述
外环部分嵌入内环的凹槽内。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环上的凹槽为口窄底宽的梯形燕尾槽。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环的外缘上至少设置2圈梯形燕尾槽。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复合套环焊接在芯轴上成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复合套环穿装焊接在不锈钢芯轴上形成套环辊,套环为间隔安装,中间预留间隙,一方面减少芯轴局部弯曲造成的托辊变形,又可以增加散热效果,有助于玻璃冷却。所述内环为金属钢圈,外环为耐高温纤维、橡胶及粘结剂制成,外环既具有橡胶的弹性又具有无机材料的强度,在高温环境下直接承重接触玻璃,不会划伤玻璃,而且比同样尺寸的普通托辊重量轻、成本低;所述的内环的外缘设置凹槽,所述外环部分嵌入内环的凹槽内,解决了外环脱落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套环中的内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有复合套环的玻璃退火窑托辊的实施例,包括芯轴1和芯轴1上安装的复合套环2,复合套环2为间隔安装,复合套环2之间留有间隙。既降低了托辊的总体成本,又增加了散热效果,有助于玻璃冷却。
参见图2,所述的复合套环2由内环3和外环4复合而成,内环3为金属钢圈、外环4为耐高温纤维、橡胶、粘结剂等混合材料制成,所述内环3与非金属制成的外环4采用热压工艺结合成型为一体结构。外环4即具有橡胶的弹性又具有无机材料的强度,在高温环境下直接承重接触玻璃,不会划伤玻璃。
参见图3,所述的内环3的外缘(与外环4接触的部分)为凹槽5结构,凹槽5为梯形燕尾槽。因金属内环3与非金属外环4采用热压粘结成而成一体结构,梯形燕尾槽5内嵌入一部分外环4,增加了内环3与外环4的结合力,由于梯形燕尾槽5的口窄底宽,内环3与外环4的结合更加牢固。由于复合套环高度一般为30—45mm,因此,每个内环3的外缘上至少设置2圈梯形燕尾槽5(实施例为3圈梯形燕尾槽5)。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元鼎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元鼎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251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车身贴
- 下一篇:一种高色度有机废水的MBR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