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踏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8110.7 | 申请日: | 201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9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罗云国;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海燕 |
主分类号: | B62M6/40 | 分类号: | B62M6/40;B62M6/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43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踏行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两轮电动车均体积大、较繁琐,减震效果不理想,遇地面不平时颠簸的比较厉害,平稳性、安全性以及随行方便性都不是很好。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一种电动踏行车,单人代步行驶平稳、驾驶轻松且携带方便。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电动踏行车,包括内壳体、外壳体、电池、控制器、压力传感器、驱动轮、转向轮和两块踏板,其特征在于:内壳体内驱动轮的两侧设置减震块;所述减震块与驱动轮轮轴相连接;驱动轮和转向轮均置于内壳体内中空空间,驱动轮与两侧的内壳体通过轮轴相连接,驱动轮内设置轮毂驱动电机;转向轮通过转向轮支架与内壳体相连接,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中空空间设置电池和控制器,电池、控制器、电机相连接,控制器由遥控器通过无线信号控制;两块踏板设置在外壳体的两侧且分别与内壳体转动连接。所述两块踏板上均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电池、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中空空间还设置喇叭,所述喇叭与控制器、电池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遥控电动踏行车,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且减震效果好,行驶平稳,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踏行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踏行车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踏行车踏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壳体,2.外壳体,3.电池,4.控制器,5.驱动轮,6.转向轮,7.踏板,8.前端压力传感器,9.后端压力传感器,10.轮轴,11.减震块,12.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踏行车,由内壳体1、外壳体2、电池3、控制器4、驱动轮5、转向轮6、两块踏板7以及压力传感器(前端压力传感器8、后端压力传感器9)构成,外壳体2罩在内壳体1的外面,这两个壳体之间有中空空间,转向轮6与驱动轮5均安置在内壳体1的中空空间里面并且前后排列,转向轮6与驱动轮5前后排列,均罩在内壳体1下面,驱动轮5是轮毂驱动电机外面包覆橡胶胎面构成,轮毂驱动电机内带有电磁刹车。
在内壳体1内,驱动轮5的两侧安装有减震块11,驱动轮5两侧的减震块11是与轮轴10的两端连接在一起的,轮轴10的两端分别用轴套12包裹,两端的轴套12是这样安装在轮轴10的两端的:轴套12是由上下两半组成,这两半轴套将轮轴10的末端由上之下包裹住,两半轴套12之间通过螺丝合并连接构成,两半轴套12与轮轴10的末端通过卡槽固定连接;轴套12与减震块11之间通过卡槽固定连接;减震块11为聚氨酯类弹性橡胶材料,当驱动轮5受到冲击力时,减震块11的弹力作用于轮轴10两端的轴套12,轴套12连动轮轴10,轮轴10连动驱动轮5,整体上减小了驱动轮5的受冲击力,从而实现了车子整体的减震。
在内壳体1内,转向轮6的两侧安装转向轮支架,转向轮支架通过螺丝与内壳体1固定连接在一起,驱动轮5和内壳体1通过轮轴10连接(轮轴10与轮毂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是同一条轴),轮轴10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内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两块踏板7分别固定安装在外壳体2两侧的底端,并且与内壳体1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可以转动即为折叠踏板,可以打开支平还可以下垂闭合。两块踏板7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压力传感器(前端压力传感器8、后端压力传感器9),前端压力传感器8感应前行与加速,后端压力传感器9感应减速与刹车。内壳体1的外面罩有外壳体2,内壳体1和外壳体2的底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电动踏行车的侧面,外壳体2和内壳体1之间的中空空间内设置多个电池格以及其它元件格子,用以安置电池3、控制器4以及其它电路元件(比如喇叭等),电池3与控制器4、压力传感器(前端压力传感器8、后端压力传感器9)等电路元件相连接,控制器4与压力传感器(前端压力传感器8、后端压力传感器9)以及轮毂驱动电机、喇叭等连接,控制器4是本电动踏行车的信号感应、控制、处理中心,压力传感器(前端压力传感器8、后端压力传感器9)感应到使用者的压力信号后传递信号至控制器4,控制器4会识别此信号并控制轮毂驱动电机以及喇叭等做出相应的动作。
车子可以在车体顶端如外壳体2表面做上提手或者在外壳体2的侧面表面预留凹槽,以备使用者携带车子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海燕,未经路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81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