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12403.4 | 申请日: | 201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0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姜能座;陈剑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5/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吸收 净化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既可以回收无机废气,更适用于回收有机废气的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气治理中的吸收法是利用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关系,选择适当的液体为吸收剂通过气液接触,废气组分溶解于液体中,使废气得到回收利用,达到净化目的。
气体吸收可以大致分为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物理吸收中气体与吸收剂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吸收的推动力等于气体的分压与吸收剂气体平衡蒸汽压之差。化学吸收中气体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气体平衡蒸汽压的降低。化学吸收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吸收速率与反应速度,与温度、浓度、平衡常数有关,且产物不便回收利用,这使得物理吸收更具有研究与实际应用意义。
目前国内在吸收法研究方面大部分集中在治理无机废气的应用上,如在硫化氢、氯化氢、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方面,而且技术比较成熟,而用吸收法治理挥发性强的有机废气的应用研究较少,目前的有机废气一般都是采用花洒、喷淋、高压喷雾等技术吸收。
目前的有机废气吸收具有如下缺点:
1、由于绝大部分有机废气在现行化工中常用的吸收剂中的溶解度都很小,单纯地采用传统的吸收法不适于有机废气的治理。
2、现行花洒、喷淋、高压喷雾技术的吸收剂用量较大,吸收效率不高。
3、若有机废气采用的是化学吸收,吸收后混合产物往往难以分离,后期的回收处理成本高。
4、目前的吸收装置应用领域单一,常不能同时适用于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通用性差。
5、吸收剂不易循环利用,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
6、需要利用高压、加热、冷凝技术,治理能效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效率高、吸收剂可循环使用、且不仅可以吸收无机废气还可以吸收有机废气的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其包括吸收塔、表凝塔、冷凝塔,所述吸收塔上部一侧设有废气进入口,吸收塔顶部设有吸收剂的超微雾化器,吸收塔底部与表凝塔连通,表凝塔底部设有吸收剂储罐,吸收剂储罐外套设有回收加热套,表凝塔顶端设有净气出口,表凝塔上部与冷凝塔连通,冷凝塔底部设有废气回收罐。
所述吸收剂储罐与超微雾化器管路连通,吸收剂储罐与超微雾化器的连通管路上设有将吸收剂储罐中的吸收剂抽入超微雾化器的蠕动泵。
所述吸收塔和表凝塔外设有循环冷却层。
所述表凝塔中设有增加表面积的管状结构或片状结构的表凝管。
所述表凝塔内表面设有亲水或憎水涂层。
所述吸收剂的超微雾化器为玻璃撞击球式雾化器或超声波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采用了超微雾化技术,提高了吸收剂的吸收效果,显著降低了吸收剂使用量,且吸收剂可循环使用,损耗小,节省了治理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不仅可以净化无机废气,更适用于净化有机废气,通用性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废气吸收净化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吸收塔1、表凝塔2、冷凝塔3,所述吸收塔1上部一侧设有废气进入口11,吸收塔1顶部设有吸收剂的超微雾化器4,吸收塔1底部与表凝塔2连通,表凝塔2底部设有吸收剂储罐5,吸收剂储罐5外套设有回收加热套6,表凝塔2顶端设有净气出口21,表凝塔2上部与冷凝塔3连通,冷凝塔3底部设有废气回收罐7。
由于吸收塔1顶部设有吸收剂的超微雾化器4,采用超微雾化技术(雾化粒径达30um),使吸收剂形成汽溶胶,从而吸收剂能高效率吸收废气;同时该超微雾化技术提高了吸收剂的分散性,有效降低了吸收剂的用量。
本实用新型中,对应不同的废气(可以是无机或是有机),通过选择不同的吸收剂来净化回收,扩大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应用范围,装置具有通用性。吸收剂采用单组分环保溶剂后,只需通过简单的分馏,就能回收有用的废气组分,相对精馏回收溶剂能耗低。
所述吸收剂尽量选用与废气组分互溶度高的易降解的环保溶剂,降低因吸收剂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未经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124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散热电气柜
- 下一篇:蜡杨梅酸A的高效分离纯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