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7590.3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辉;周林娣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F16J15/46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冯卫平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空气 预热器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火力发电厂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火电厂单机容量的逐步增加,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得到大规模应用,该类型空气预热器的直接漏风(径向漏风、轴向漏风、旁路漏风)问题一直是影响机组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因而如何改善其漏风性能已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
该类型空气预热器的直接漏风是由不同流动介质在接触面上压力差及转子与扇形板间隙引起的,压差越大,漏风量越大;间隙越大,漏风越大。因而如何减小不同流动介质在接触面上的压力差及转子与扇形板间隙,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也发表了不少专利,一些专利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后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双密封系统专利、弹性密封片装置专利、自动补偿漏风间隙专利、柔性接触式密封专利等。
现在所应用的密封专利技术思路是将密封片安装在转子模数仓格的隔板上(径向和/或轴向),通过自动调节或冷态预留间隙方法,达到减小转子隔板与扇形板间隙,从而减小空气预热器漏风量。但是这些方法对空气预热器漏风量的减少幅度有限,而且当密封片磨损后存在更换困难、密封间隙难以控制、漏风量显著增加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密封装置,它打破常规技术思维模式,采用气囊作为密封元件,并将密封元件只安装在径向扇形板和轴向密封板上,从而保证转子旋转的任何时刻都有一模化仓格隔板与密封元件接触,实现不同流动介质交界处零间隙密封。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密封装置,包括安装于径向扇形板和轴向密封板上的柔性密封元件,其中,所述柔性密封元件为气囊,其宽度分别比转子相邻两隔板径向间距和轴向间距略宽,气囊充气后转子旋转的任何时刻都有一块隔板与气囊的密封面挤压接触,气囊放气后密封面与转子隔板脱离。
而且,所述径向扇形板上的气囊密封面呈扇形或类似形状,所述轴向密封板上的气囊密封面呈矩形或类似形状。
而且,所述气囊的外表面由外至内依次具有耐磨材料层、隔热材料层和保温材料层。
而且,所述耐磨材料层是不锈钢丝网或其他耐磨喷涂料,所述隔热材料层是陶瓷纤维布,所述保温材料层是玻璃纤维布。
而且,位于空气预热器热端的径向和轴向所述气囊内表面为氟胶布;位于空气预热器冷端的径向所述气囊内表面为硅胶布。
而且,所述气囊通过具有充气调节阀的进气管与密封风机连通,所述气囊通过具有放气阀的放气管与空气预热器的出口烟道连通。
而且,所述进气管设置压力表。
而且,所述充气调节阀的工作由DCS控制系统控制。DCS是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简称,国内一般习惯称为集散控制系统。它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综合了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等4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
本发明可将空气预热器漏风率降至一个极低的水平,能够显著提高锅炉运行经济性;可使空气预热器密封元件的安装及更换操作变得简单、方便,而且对空气预热器径向扇形板及轴向密封板结构优化后,还可实现不停运空气预热器更换密封元件;还可使空气预热器在任意锅炉出力工况下,实现径向和轴向零漏风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气囊充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气囊放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气囊充气状态下密封面与转子隔板挤压接触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在气囊放气状态下密封面与转子隔板脱离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A面的剖视图。
其中,1、气囊边界,2、密封面,3、轴向密封板,4、热端径向扇形板,5、隔板,6、气囊,7、压力表,8、充气分支管,9、放气分支管,10、充气调节阀,11、放气阀,12、冷端径向扇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辉;周林娣,未经黄辉;周林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7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