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6514.0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6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军;朱跃军;高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江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搅拌 混合 沉砂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系统中前置处理所用的沉淀池,具体地指一种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
背景技术
当原水泥沙含量较高时,采用一次沉淀往往难以满足沉淀出水要求。处理高浊度水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设置水量调节构筑物,以避开高浊度期间取水;另一种是设置预沉淀构筑物,以去除大部分泥沙。
而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中前置处理所用设备大多将混合、反应、沉淀等过程设计成几个不同的独立处理单元,这种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每种独立处理单元实际占地面积大,管系控制阀门复杂,依赖人工管理;
2、混合反应装置的混合效果不理想,反应效率低,絮体成长慢;
3、混合反应装置与沉淀装置之间管汇容易积泥,堵塞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前置处理所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集混合絮凝反应、浅池分离、沉淀于一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包括壳体、混合搅拌池、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合搅拌池、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均设置在壳体内,所述进水口与混合搅拌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混合搅拌池的出水端与絮凝反应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的出水端与沉淀池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沉淀池的出水端与出水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沉淀池的上部为斜管分离区,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多根排泥管,所述斜管分离区包括置于沉淀池顶部的集水槽和位于集水槽下方的多根斜管,所述斜管的两端分别与集水槽和排泥管相连通,所述集水槽的出口端与出水口相连通。这样,用浅池沉淀理论,利用斜管间距迅速缩短沉淀时间,达到快速固液分离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集混合、絮凝、浅池分离、沉淀于一体,占地面积小,具有反应效率高,絮凝时间短,截污能力强,不容易积泥和堵塞管道,操作控制简单,维护费用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2所示的机械搅拌混合沉砂池,包括壳体7,壳体7上设置有进水口1和出水口6。壳体7内设置有混合搅拌池2、絮凝反应池3和沉淀池4。进水口1与混合搅拌池2的进水端相连通,混合搅拌池2的出水端与絮凝反应池3的进水端相连通,絮凝反应池3的出水端与沉淀池4的进水端相连通,沉淀池4的出水端与出水口6相连通。
如图1、3所示,沉淀池4的上部为斜管分离区,沉淀池4的底部设置有多根排泥管8,斜管分离区包括置于沉淀池4顶部的集水槽5和位于集水槽5下方的多根斜管9,斜管9的两端分别与集水槽5和排泥管8相连通,集水槽5的出口端与出水口6相连通。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污水由进水口1进过混合搅拌池2搅拌均匀,再进入絮凝反应池3充分与药剂混凝,从而使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逐步形成矾花并变大,完成进水、混合、絮凝的初步过程。
经过絮凝反应池3处理后的水进入沉淀池4,在沉淀池4水逐步变平静,矾花进一步长大,其中一部分较大较重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到达沉淀池4的底部,成为活性淤泥。
其余未沉淀的絮体,随水升至斜管分离区,经由浅池沉淀原理进行再次分离沉淀,再次分离沉淀的絮体与底部活性淤泥再次作用形成更稳固的絮凝体,再通过排泥管8排出。
沉淀池4上部利用斜管9间距迅速缩短沉淀时间,达到快速固液分离的效果,沉淀池4上部沉淀后的水经过集水槽5收集,由出水口6流出后,完成净水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江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江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6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