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拉式冲击沉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4907.8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1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书仪;欧阳斌;孙要兵;刘德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7/26 | 分类号: | E02D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2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拉式冲 击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沉桩机,具体是一种反拉式冲击沉桩机。
背景技术
冲击沉桩机利用冲击能够产生极大的力脉冲,其比静力沉桩机结构紧凑,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冲击沉桩机大都采用顶端锤击式结构,即利用液压、蒸汽、柴油等能源动力驱动活塞和冲击锤,使其获得一定的速度而打击预制桩的桩顶。由于这些能源动力必须在密闭的结构中才能产生出驱动力,因而冲击锤的体积和质量均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总冲击能量的提高受到制约。另外,利用冲击锤自由落体获得冲击速度,虽然冲击锤没有受到限制,但是沉桩机的桩架高度又制约着冲击速度的提高,要想获得更大的冲击速度就必须增加沉桩机的桩架高度。而且,顶端锤击式动力沉桩机其冲击锤直接打击预制桩的桩顶,易使桩顶开裂和破碎,破坏预制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冲击沉桩机存在的缺陷,为了解决沉桩机的冲击能量较小、桩架太高、桩顶易开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反拉式冲击沉桩机。
本发明的反拉式冲击沉桩机包括冲击锤、拉压箱和外部动力源,冲击锤位于拉压箱的上方,冲击锤和拉压箱均设有供预制桩自由穿过的同轴中心孔,外部动力源与冲击锤相连接以驱动冲击锤进行冲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桩帽、至少两根拉杆以及与所述拉杆一一对应的至少两套拉杆夹紧机构,桩帽位于冲击锤的上方,拉杆夹紧机构设于桩帽的内部,拉杆的下端与拉压箱固接,拉杆的上端穿过桩帽并通过相应的拉杆夹紧机构与桩帽可调节地连接。
所述预制桩的位于冲击锤与拉压箱之间的部分套设有缓冲垫。
所述预制桩的桩顶设有桩垫。
所述桩帽具有对称分布的至少两个分支,每个分支内设有一套所述拉杆夹紧机构。
所述拉杆的上部固设有多个上大下小的锥台。
所述桩帽的每个分支上设有一个供对应的拉杆穿过的通孔;每个分支内,在通孔的两侧开设有两个同向敞口的水平平行导向槽,在两个导向槽的垂直方向上开设有相向的凹槽,各凹槽与相应的通孔和导向槽相贯通。
每套所述拉杆夹紧机构包括:装设于所述导向槽内的两个V字销、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凹槽内的两个斜楔块、固设在所述分支内的两个油缸、以及两套分别连接同侧的所述V字销和油缸的连杆曲柄机构;所述V字销的前端与其中的连杆相连,该连杆再与曲柄相连,曲柄再与油缸相连,所述曲柄被油缸驱动,从而构成曲柄滑块机构。而且,所述V字销的尾端大,前端小,尾端安装有使V字销复位的复位弹簧。
优选地,所述桩帽呈对称的人字形、十字形或者五角形,其具有三个、四个或五个对称分布的分支。对应地,所述拉杆设有三根、四根或者五根,均布在预制桩周围,与预制桩并列布置,所述拉杆为圆柱形杆。
所述冲击锤呈圆柱形,所述拉压箱呈圆盘形,优选均为铸件。
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拉杆与预制桩并列布置方式,降低了沉桩机桩架高度,可以更高地提高冲击锤的高度,从而提高冲击能量。
2.本发明采用反拉式冲击结构,冲击锤不受密闭结构的限制,可以方便地改变冲击锤的体积和质量,有效提高冲击能量。
3.本发明通过桩帽冲击预制桩的桩顶,冲击锤不直接冲击预制桩,降低了冲击高度,不易使桩顶开裂和破碎。
4.本发明采用双斜楔面形式的夹紧机构,可以方便调节拉杆高度,能够适用各种长度的预制桩和不同的施工场地。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冲击能量、降低桩架高度、不易打碎预制桩,并且结构紧凑,拉杆高度可以调节,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种打桩沉桩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反拉式冲击沉桩机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桩帽的A-A横截面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反拉式冲击沉桩机的透视示意图。
图中:1-冲击锤、2-缓冲垫、3-拉压箱、4-拉杆、5-桩帽、6-桩垫、7-预制桩、8-斜楔块、9-V字销、10-复位弹簧、11-连杆、12-曲柄、13-油缸、14-导向槽、15-凹槽、16-锥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49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