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同轴直联式驱动桥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2982.0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9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旭;孙明海;高德金;王爱国;顾石;孙世明;张电;邵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B60K1/00;B60B35/1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刁佩德 |
地址: | 118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同轴 直联式 驱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特别是一种整体式电动驱动桥的减速器总成与驱动电机设置成优化结构的电动汽车同轴直联式驱动桥总成,它适用于匹配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底盘。
技术背景
目前,常见的电动汽车底盘上的驱动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悬架电动汽车采用的独立桥包式电动驱动桥,一般用在电动轿车上。另一种是用在采用整体式电动驱动桥的电动汽车上,一般用在电动微型货车及电动大客车上。市场中批量使用的整体式电动驱动桥采用的方案大多为驱动电机与驱动桥壳非同轴布置方案。有的直接将驱动电机输出法兰与传统锥齿轮驱动桥的主齿法兰盘相连,驱动电机与驱动桥壳垂直布置。也有将传统锥齿轮啮合的改成圆柱斜齿轮啮合,驱动电机输出法兰与小圆柱斜齿轮相连,驱动电机与驱动桥壳平行布置。这两种布置方案都会造成驱动电机的重心与桥壳的轴线有一定的偏离,而且为了避免运动干涉,驱动电机无法与车架固连。这就造成驱动电机实际上是处于悬臂梁状态工作。桥壳时刻承受来自于驱动电机的多余扭矩,造成桥壳早期扭转疲劳失效。同时作为簧下质量的电动驱动桥,其不稳定的状态及过大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车的平顺性指标。
在专利公布号为CN102717707A的”电动汽车驱动桥”中,公开的是一种整体式电动驱动桥结构。其采用驱动电机、变速机构、差速机构组成的驱动变速机构,虽然将驱动电机的轴线与桥壳的轴线实现同轴,可以减小桥壳的偏载及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但是,从其附图中可以看出,该驱动变速机构以太阳轮为输入,行星轮支架固定,外齿圈为输出,所需行星轮系的径向尺寸过大,不能满足整车最小离地间隙的要求。同时外齿圈作为主减速器的输出端承受扭矩非常大,其悬浮状态下极大的影响了运动平稳性。采用斜齿轮传动时,外齿圈无法平衡传动时产生的轴向力,造成外齿圈与差速器壳体连接体受力情况十分恶劣。连接体若有过大的变形会使齿轮啮合不在其工作区域,平稳性和噪声指标将会下降。另外其位于桥壳上方的行星轮组的润滑问题难以解决,而且差速器壳体采用整体结构,增加了车桥驱动部分的轴向长度。因此,现有整体式电动驱动桥结构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匹配各种车型底盘的要求,影响推广应用。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同轴直联式驱动桥总成,解决了现有整体式电动驱动桥结构存在无法满足匹配各种车型底盘要求的问题,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载荷分布均匀,质量相对较轻,同时具备驱动、减速、差速功能,有利于满足匹配各种电动汽车底盘的要求。
本发明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动汽车同轴直联式驱动桥总成包括桥壳,组装在桥壳内的驱动电机、减速器总成、差速器总成以及左、右半轴制动器总成,其技术要点是:所述桥壳包括筒形壳体总成和左、右桥壳管总成,组装在筒形壳体总成一侧的驱动电机转子采用空心轴结构,减速器总成、差速器总成组装在筒形壳体总成另一侧,减速器总成的行星齿轮架与差速器总成的剖分式差速器壳连接在一起,减速器总成的太阳轮与大行星齿轮相啮合,大行星齿轮通过花键配合联接在小行星齿轮轴上,太阳轮通过花键配合联接在驱动电机转子的空心轴输出端,小行星齿轮与固定在筒形壳体总成上的内齿外圈相啮合,差速器总成的两个半轴齿轮分别与左、右半轴制动器总成的左、右半轴以花键配合联接在一起。
所述减速器总成包括联接在驱动电机转子的空心轴输出端的太阳轮、与太阳轮相啮合的大行星齿轮、与大行星齿轮联接在同一轴上的小行星齿轮、固定在筒形壳体总成上的内齿外圈、与差速器总成的剖分式差速器壳连接在一起的行星齿轮架。
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剖分式差速器壳、固定在剖分式差速器壳内的差速器星轮轴、组装在差速器星轮轴上的差速器星轮、与差速器星轮相啮合的半轴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29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