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穿限位梁顶进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2591.9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5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钱寅星;阚宏明;郑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7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位 梁顶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涵顶进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穿限位梁顶进方法。
背景技术
涵节顶进工程适用于不进行明挖地段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比如下穿铁路的立交涵洞,下穿公路的涵洞,这类工程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被顶进涵节的体积巨大,重量大,往往采用多个油顶同时顶进的办法,由于顶进涵节底板与土木的摩擦力在每个位置并不均匀,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偏移现象,特别是在斜交顶进或软基顶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或左偏或右偏或一定程度的旋转现象,更甚者可能会出现栽头现象。
因此,在顶进涵节的过程中,对于方向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主要采用人工实时监测涵节偏移情况,并且通过调节各油顶来实现涵节的均匀顶进,但在实际施工中效果不好,采用此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人工实时监测,费时费力,同时对于油顶系统的配置要求也较高,增加了工程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预穿限位梁顶进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涵节的下部及其左、右两侧预穿入若干限位梁,以防止涵节在顶进过程中发生栽头和左、右两侧的偏移。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预穿限位梁顶进方法,涉及涵节和待开挖涵洞土体,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待开挖涵洞土体中预设所述涵节顶进后的位置,在所述位置设置若干限位梁,以限定出所述涵节顶进路线的轮廓位置,之后沿所述顶进路线完成所述涵节的顶进,从而使所述涵节在所述若干限位梁的限位导向下沿轴线完成顶进。
所述若干限位梁分别位于所述涵节顶进路线的轮廓位置的下部及其左、右两侧。
所述若干限位梁的尾端应抵在所述待开挖涵洞土体内的初始顶进位置,其前端应超过所述涵节的最前端沉降缝。
所述限位梁的最前端呈圆锥形构造。
所述若干限位梁预穿入所述待开挖涵洞土体内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在所述待开挖涵洞土体的外表面上标定所述若干限位梁的穿入位置记号,之后在地面架设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穿入位置记号相对齐,同时在所述限位梁上设置导向仪;之后将所述限位梁架设于所述导向槽中,并将其在所述导向槽的限位下顶入土体内部,通过所述导向仪实时观测其偏移情况,若发生偏移,则停止顶进,待矫正所述导向槽和限位梁的位置之后再行顶进,直至所述限位梁至设计的到位位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便捷,对于涵节的顶进限位效果较好,可直接避免其产生偏移,适用范围广,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地质复杂地区、地形复杂地区以及施工难度特别大的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图中标记1-5分别为:待开挖涵洞土体1、涵节2、限位梁3、限位梁4、限位梁5。
实施例: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涵节顶进施工中预穿限位梁的顶进方法,以防止涵节2在顶进过程中发生偏移或栽头等现象,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至少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待开挖涵洞土体中预设所述涵节顶进后的位置,在所述位置设置若干限位梁,以限定出所述涵节顶进路线的轮廓位置,之后沿所述顶进路线完成所述涵节的顶进,从而使所述涵节在所述若干限位梁的限位导向下沿轴线完成顶进。
①在待开挖涵洞土体1中预设涵节2顶进后的位置,根据其顶进后的位置,在待开挖涵洞土体1中预穿入若干限位梁以限定出涵节2顶进路线的轮廓位置,限位梁3和限位梁4分别位于涵节2的左、右两侧,用于对涵节2进行左、右方向上的限位,同时若干限位梁4位于涵节2的下部,增加了承载结构,防止涵节2发生栽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25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