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注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7267.8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2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楚武;王建聪;邹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韩洋;熊晓果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注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生理导管,特别涉及一种灌注导管。
背景技术
电生理导管管体通常由柔韧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包括聚乙烯、聚酯或聚酰胺。电生理导管通常通过电极的热效应来达到对病灶组织的治疗功能,由于人体的生理结构复杂,需要设置在导管管体上的电极能准确地接触到需要治疗的病灶组织部位,并且能够与病灶组织部位紧密地贴合以便能够充分地利用电极的热效应进行治疗。
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灌注导管采用的灌注方式不易实现均匀灌注,在部分表面被压迫时,很难将冷盐水灌注至被压迫部位。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使在病灶组织部位产生更大、更深的组织损伤,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灌注导管,可以有效的进行灌注,并且结构比现有技术的方案简单,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灌注导管,包括导管管体、电极、电极导线、灌注管,电极设置在导管管体上,电极与电极导线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管体外设有包覆层,该包覆层设置有暴露出电极用的开口,在该包覆层内设有灌注管,在电极所在位置的包覆层内侧设有灌注管的出水口,在电极表面设有环绕导管管体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的电极是环电极,所述的凹槽是环电极表面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的电极是绕线电极,所述的凹槽是相邻的电极线之间形成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与凹槽对应。
优选地,在所述电极和导管管体之间还设有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灌注管设置于包覆层内,即所述灌注管的直径小于包覆层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灌注管1根或多根,1根灌注管与多个电极对应,或灌注管数量与电极个数对应,且灌注管在包覆层内沿环向分布。
上述灌注管喷洒的灌注液在包覆层和电极之间沿凹槽或间隙流动,可以均匀的流到被消融组织的表面,当电极与组织表面处于压紧状态下,与现有的采用由孔中喷洒灌注液的方式不同,本发明的灌注导管并不会将灌注液的出口堵塞,灌注液会经过凹槽留到被压迫组织周边,继续降低组织温度。并且,本发明的灌注导管可以利用现有的导管和电极结构,无需对电极部分进行精密加工,只需在现有导管外部增加包覆层和灌注管即可,其中包覆层和灌注管可以一次成形。
所述导管管体可以做成各种几何图形,比如:直线形、曲线形、环形、螺旋形等各种几何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及其优选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1、灌注管的出水口流出的灌注液经由所述凹槽或间隙流经电极和病灶组织表面,降低了电极和病灶组织表面的温度,避免压迫状态下,局部位置的灌注液完全堵塞无法喷出的问题。
2、可以方便的在现有导管上进行改进,对导管的生成工艺影响小,改进的成本低。
本发明的先进性还在于:通过向组织表面喷洒灌注液,一方面维持较低的组织界面温度,防止血栓或结痂;另一方面增加热传导效应,使在病灶组织部位产生更大、更深的组织损伤,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吸附导管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一种灌注导管,包括导管管体8、电极2(绕线电极)、电极导线7、温度传感器3、灌注管5和包覆层1。导管管体8内部有控制导管弯曲的牵引丝6,用于保持导管形状的编织钢丝4。其中,电极2设置在导管管体8上,包覆层1包覆电极2和管体8,并且具有开口10,开口10中暴露出部分电极2与病灶组织相接触,电极导线7与电极2连接。包覆层1内侧具有灌注管5的出水口,出水口位置与电极2(绕线电极)上的螺旋缠绕的相邻的电极线之间的间隙对应,使得灌注液可以沿这一间隙流到病灶组织表面。温度传感器3位于电极2内侧和导管管体8之间,相对于一般在相邻位置设置的温度传感器,本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3可以准确的测量电极2处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间隙的间距以0.01至4mm为佳,这样既可以保证灌注液沿间隙流动,又能够保证绕线电极消融的功率,增强消融治疗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72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