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电解、电积的碳纤维阳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4322.8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5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林建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建洪 |
主分类号: | C25C7/02 | 分类号: | C25C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6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电解 碳纤维 阳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法冶炼行业,具体涉及一种电解铜、电解锌、电解镍、电解锰用的高效电解、电积的碳纤维阳极板。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电解、电积铜、电解锌、电解锰工艺时,一般采用铅阳极做为阳极板或以中间为铝两边为铅的复合铅铝阳极板。以上两种技术代表着全世界现阶段现有技术。其缺点为:1、寿命比较短,一般为电解镍、电解锌、电解锰为2~3年,电积铜为3~5年。2、因铅的导电性比较差,故要在里面加入一些以银为代表的高导电性材料来提高它的电效率。所以造成铅阳极板成本很高。3、铅是一种比较软的材料,经过移动、摆放及长时间使用,会造成板面不垂直、变形等问题。造成电效率不稳定。电效率差。4、铅阳极板在电解过程中会慢慢腐蚀的。铅会造成电解液污染及产品品质的下降。5、铅阳极板在溶化、浇铸过程中极容易造成铅中毒,并且溶化过程中释放的毒气给大气造成污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导电性、高耐腐蚀性、高寿命、高强度的高效电解、电积的碳纤维阳极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高效电解、电积的碳纤维阳极板,该阳极板包括铝导电梁和铝导电板,所述的铝导电梁和铝导电板的外表面通过导电的粘合树脂层复合有一层碳纤维布层,并加压固化成型。
所述的铝导电梁的两端与铜导电板接触的地方覆有一层铜板。
所述的铝导电梁与铝导电板采用纯铝或合金铝。
作为优选,在粘合树脂层中加入占粘合树脂层重量比为1%~5%的石墨或1%~4%碳墨或10%~20%的紫铜粉或5%~10%的铝粉或5%~20%的银粉。
所述的铝导电梁外面包覆一层2-5mm厚的碳纤维布层,并加压固化成型;所述的铝导电板两面各覆有一层0.5-2mm的3K、5K、12K的碳纤维布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用的材料是无铅材料,以改变电解行业中电解液或电解产品的铅污染问题,大大提高电解液的品质和电解、电积产品的品质;2)、同时本发明因采用碳纤维为表面材料,经特殊处理,达到超高的导电性,会在冶炼行业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并且因碳纤维是一个耐腐蚀性能超好的基体材料,故在使用寿命上超过原以铅为代表的阳极板寿命一倍以上,大大降低了电解行业的生产成本;3)、铅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本发明的成功取代了以铅为原料的阳极板,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铅原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铝导电梁;2、铝导电板;3、碳纤维布层;4、铜板;5、粘合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2、3所示,该阳极板由铝导电梁1和铝导电板2构成,所述的铝导电梁1与铝导电板2呈一体结构,所述的铝导电梁1为以合金铝或纯铝的材料;所述的铝导电梁1的外面包覆一层2~5mm的碳纤维布层3,并经加压固化成型。所述的铝导电板2为6~12mm的纯铝或合金铝板的(因纯铝的导电性是铅的5倍,并且重量轻、强度高、价格低廉);所述的铝导电梁1两端因铝的表面要氧化,并且导电性没有铜的好,故在两个端头部分与铜导电板接触的地方需复合铜板4,以达到超高的导电性。所述的铝导电板2两面外部复合各一层0.5-2mm的3K、5K、12K的碳纤维布层3。因碳纤维的导电性高,但是粘合树脂层5不导电,会影响导电效果,故在粘合树脂层5中加入重量比为1%~5%的石墨或1%~4%碳墨或10%~20%的紫铜粉或5%~10%的铝粉或5%~20%的银粉。经过处理的粘合树脂层5与碳纤维布层3,经过模压技术,复合在中间铝导电板2的两个平面上,以达到高强度的、高耐腐蚀性的、高导电性的、高寿命的、高效碳纤维阳极板。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发明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建洪,未经林建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43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