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填土水平推力的外墙拖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63920.5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1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国;万志勇;周运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2D31/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填土 水平 推力 外墙 拖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体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填土水平推力的外墙拖板结构。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为了美化环境的需要在建筑周围都设有绿化带,因此在建筑周围堆积了大量的填土。当建筑物对应两端的填土存在较大高差时,该建筑物整体将会受到较大的不平衡填土的整体水平推力。如果建筑采用桩基础,则会导致桩基础承受的水平力较大,而桩基本身能的水平承载力较小,从而危及到整栋建筑的安全。
针对建筑物受到较大水平推力,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种方案来抵御建筑物所承受的水平推力。
方案一,利用建筑结构底板与填土之间的摩擦力,平衡建筑物两端不平衡的填土水平推力,由于建筑结构底板与其下填土的摩擦系数较小,且建筑结构底板的自重较轻,因此,仅凭此摩擦力来平衡填土产生的水平推力,其作用非常有限,该方案的适用范围较小。
方案二,在建筑物外侧重新增设一道挡土墙,依靠此外侧的挡土墙来抵抗外侧填土产生的水平推力,从而使结构主体不承受填土的水平推力。但是此方案造价相对较高,建设工期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填土水平推力的外墙拖板结构,该外墙拖板结构造价低、施工工期短、能够有效抵抗填土产生的水平推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填土水平推力的外墙拖板结构,包括主体外墙和位于主体外墙底部的边梁,其结构特点在于:在主体外墙的挡土侧下部或边梁外侧设有外墙拖板,外墙拖板呈直角三角状、其斜边与拖板地基接触,外墙拖板的前端向上形成一直角凸台,直角凸台的背面与边梁接触;与直角凸台对应,在主体外墙下端或边梁的上部向外伸出一嵌接结构,嵌接结构的凹槽大小和形状与直角凸台吻合、形成抗水平推力的外墙拖板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进一步方案是:在外墙拖板的底面与地基接触处设有混凝土垫层,其中,位于外墙拖板与拖板地基的接触处部分为第一混凝土垫层,该混凝土垫层呈倾斜状、其坡度为α=15°~30°;位于直角凸台与边梁的接触处部分为第二混凝土垫层,第二混凝土垫层延伸至边梁的底部。
进一步方案是:所述外墙拖板的上部呈倒置“L”型、其下部呈直角三角型;嵌接结构呈“L”型。
进一步方案是:第二混凝土垫层的截面宽度可以为b1,直角凸台的截面宽度可以为b2,嵌接结构的尾部截面宽度可以为b3,嵌接结构尾端到外墙拖板尾端的距离可以为b4,直角凸台的直线高度可以为h2,直角凸台与主体外墙内侧水平面的直线距离可以为h1,外墙拖板平面与边梁底面的直线高度可以为h3,外墙拖板后部底端与边梁底面的直线高度为h4,主体外墙的填土高度为H0;外墙拖板结构填土水平推力表达式为FR=(G1+G2)×(sinα×cosα×cos2α×μ),式中,G1=(b3+b4)×H0×γ0,G2=[(b3+b4)×h3+(h2+h3)×b2+0.5×h4×(b2+b3+b4)]×γ1,μ表示外墙拖板与地基土之间的摩擦系数,取0.25-0.70;γ0为上部填土的有效重度;γ1为外墙拖板的有效重度。
进一步方案是:在拖板地基上可设有CFG桩。
进一步方案是:所述外墙拖板可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由于在填土下设置倾斜式外墙拖板结构,通过外墙拖板上的凸台与建筑主体外墙边梁外侧嵌接结构的凹槽卡接式配合,形成互嵌接的支撑结构,因此,可利用倾斜式外墙拖板平衡建筑主体外墙周围填土产生的较大水平推力,有效抵抗填土对建筑主体结构产生的较大水平推力,具有抗填土水平推力大的有益效果。
2、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施工工期短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经济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外墙拖板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39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