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及其使用和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63698.9 | 申请日: | 2012-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0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富兴;李云庆;李金莲;冯宇鹏;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技术 微量 换药 装置 及其 使用 制作方法 | ||
1.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微电极、第一PE管(1)、第二PE管(2)和第三PE管(3);玻璃微电极包括玻璃微电极粗段(5)、玻璃微电极细段(6)和玻璃微电极颈部(7);所述玻璃微电极颈部(7)为玻璃微电极粗段(5)和玻璃微电极细段(6)之间的结合部;第一PE管(1)和第二PE管(2)的直径小于第三PE管(3)的直径;第一PE管(1)、第二PE管(2)第三PE管(3)插于玻璃微电极粗段(5)开口处,第一PE管(1)、第二PE管(2)、第三PE管(3)和玻璃微电极粗段(5)间的缝隙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玻璃微电极细段(6)的尖端内径为50~20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PE管(1)和第二PE管(2)的外径均为400微米,内径均为280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PE管(3)的外径为800微米,内径为300~5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PE管(1)、第二PE管(2)、第三PE管(3)和玻璃微电极粗段(5)间的缝隙通过万能胶或502瞬间粘合剂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PE管(3)中设有插入玻璃微电极内并接触玻璃微电极内药液的银丝电极。
7.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给药时,将装有药物的微量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换药芯管(4)一端,换药芯管(4)另一端穿经第三PE管(3)插入玻璃微电极,使换药芯管(4)尖端到达玻璃微电极细段(6)起始部位;注入1~2微升药物;上、下移动换药芯管(4),使换药芯管(4)尖端往返于玻璃微电极的尖端和玻璃微电极细段(6)之间3~5次,药物会自动充入玻璃微电极细段(6)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换药时,保持第一PE管(1)、第二PE管(2)和第三PE管(3)外口开放,将微量注射器针头插入换药芯管(4)一端,换药芯管(4)另一端经第三PE管(3)引导,插入玻璃微电极并使换药芯管(4)尖端到达到玻璃微电极尖端部位;回抽微量注射器给予换药芯管(4)负压,轻轻吸去玻璃微电极细段(6)原有药物,直到全部吸取为止。
9.一种电渗/压力技术微量给药换药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应用拉管机将内径1200微米、外径1500微米的硼硅酸盐玻璃毛细管拉制尖端直径为50~200微米的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包括玻璃微电极粗段(5)、玻璃微电极细段(6)和玻璃微电极颈部(7);所述玻璃微电极颈部(7)为玻璃微电极粗段(5)和玻璃微电极细段(6)之间的结合部;玻璃微电极粗段(5)的长度为5毫米;
2)将2根长度为5~8厘米、外径400微米、内径280微米的细PE管和1根长5厘米、外径800微米、内径300~500微米的粗PE管,插入玻璃微电极粗段(5)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插有两根细PE管和一根粗PE管的玻璃微电极粗段(5)开口处以万能胶或502瞬间粘合剂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369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主机内置无线路由装置
- 下一篇:医用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