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5046.0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3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龚维明;戴国亮;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8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吊 电动 位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桩基检测中位移量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桩身内部位移量测一般采用刚性杆和钢丝线两种量测方法。前者自使用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需要在桩身所测位移处摆设刚性杆,将刚性杆伸至地面处,在杆顶部布设位移传感器进行位移量测。但随着钻孔桩越来越长甚至超过100m,该法的固有缺陷开始显现,刚性杆由于重力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将出现弯曲现象,导致位移在传递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失真现象。目前国外的改进方法是采用刚性杆接力传递方法。国外认为刚性杆传递宜控制长度在20m左右,即每段刚性杆长20m左右,用传感器量测该段位移传递至地面,将多段位移叠加即为总位移。显然,由于该方法固有的特点,每段位移需计入传感器量测误差影响,多段叠加误差传递更大;另外其工艺相对复杂,材料费用较高,因此,该测试方法虽较传统桩身内部位移量测有所改进,但在国内使用较少,仍采用传统的一段刚性杆测试方法。
钢丝线悬吊量测则需要用一根钢丝悬吊一固定仪至测试位置,同时需要另外一根钢丝来控制固定仪的伸腿部分实现与接头装置的固定,由于固定仪的重力作用以及下放较深,两根分开的钢丝容易缠绕,一旦出现缠绕现象,固定仪将卡在护管内,不仅无法测量桩身内部位移,给测试带来不便,而且固定仪也无法回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该位移量测装置可以提高桩身内部的位移量测精度,尤其对于长度大于30米的超长桩,并且该位移量测装置可以避免钢丝缠绕,应用安全可靠。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位移量测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器、位移电缆线盘、基准梁、配重块、钢绞线、滑动仪、位移传感器、量测仪、第一安全扣、定滑轮、电缆线和第二安全扣;
电源转换器位于位移电缆线盘旁,电缆线的一端缠绕在位移电缆线盘上,电缆线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安全扣与量测仪的尾部连接,定滑轮固定连接在基准梁上,钢绞线绕在定滑轮上,钢绞线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安全扣和第二安全扣,第一安全扣和配重块固定连接,第二安全扣和电缆线固定连接,滑动仪固定连接在基准梁上,滑动仪包含可移动的滑动块,滑动块的表面与位移传感器接触,位移传感器通过磁性表座连接在基准梁;钢绞线穿过滑动块,并与滑动块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靠性强。相对于传统刚性杆和钢丝线量测技术,本发明的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采用柔性线法测试,在成桩过程中预埋含有位移定位接头的护管,测试时,用悬吊方式将量测仪放至指定的测试位置,将位移传感器与滑动仪连接,实现该处上下位移的量测。测试结束后,通过开关控制量测仪的支爪电动收缩,用于回收。本发明的量测装置采用电磁位移电缆线,可以利用位移护管进行检测,降低了由传统方法引起的荷载箱安装施工时的难度及工作量,保证成桩的质量,尤其适合于超长桩身内部位移的量测。
2.测量精准,使用寿命长。本发明的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不需要直接连接荷载箱或其他预定位置,量测仪与电缆线固定,电缆线为单一线缆,减少了设备自身对量测准确度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同时,单一线缆不会出现缠绕等问题,大大提高了量测配套装置重复使用寿命。
3经济性强。本发明的悬吊式电动位移量测装置从电动控制的角度出发,使得位移量测工作更为简便,在保证量测精度的同时,省时又省力。同时,由于电动控制的优点,使得量测过程安全可靠,相关量测装置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桩基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有:电源转换器1、位移电缆线盘2、基准梁3、配重块4、钢绞线5、滑动仪6、位移传感器7、量测仪8、第一安全扣9、定滑轮10、电缆线11、滑动块601、尾座801、支爪802、重锥体803、位移定位接头12、桩体13、第二安全扣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50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