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性印花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4593.7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1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奕锦伟;陆志鸿;王峥嵘;金自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4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 印花 废水处理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具体指活性印花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是利用微生物同步降解活性印花废水COD和N,以及组合物化处理工艺进行活性印花废水脱色的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活性染料进行染色和印花,其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叫活性印花废水。活性印花废水的组成有:前处理生产废水、染色印花废水。活性印花废水主要污染物成分有:浆料(PVA等)、尿素、活性染料、碱剂等。活性印花废水特点有:废水量大、有机物浓度高、总氮高、色度高、pH高。一般活性印花企业的废水CODCr3000~4000mg/L,总氮150~500mg/L,色度300~900倍,pH 11~13。
活性印花废水具有高排量、高COD、高总氮、高色度和高pH的特点,是一种难处理废水,废水超标排放将对生物和自然环境构成极大的危害。
活性印花废水处理,目前应用最广的工艺是“综合废水+物化沉淀池+生化池+物化沉淀池”,其中生化处理以A/O及其衍生的A2/O、O/A/O工艺及装置为主,对照《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这些工艺及装置处理后的废水COD、N和色度普遍超标,特别是N超标更为严重,而且废水处理成本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前处理生产废水含有PVA浆料,CODCr浓度很高(10000~25000mg/L),其COD量占到综合废水COD总量的50%以上,废水可生化性差(B/C比<0.1),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处理后仍有部分PVA未被降解,生化池出水CODCr一般大于500mg/L,再经物化处理后出水CODCr普遍大于300mg/L。
印花工序中使用尿素,因此废水中的N含量很高,其中调节池废水的N以有机氮为主,在生化池前端部位,由于氨化作用,废水的N逐步由有机氮转化成氨氮。常规的生物脱氮工艺对高浓度活性印花废水的脱氮效率低,出水氨氮普遍大于90mg/L。
废水色度来自染料的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活性印花废水色度高,单一的生化工艺或物化工艺脱色率有限,出水色度普遍大于80倍。
同步硝化反硝化理论(SND)和低溶氧控制技术,给生物脱氮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生物脱氮装置,上世纪九十年代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研发了相应的CANON工艺及装置和OLAND工艺及装置。其核心是:生化池控制低溶解氧环境,在生化池内实现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好氧硝化和好氧反硝化等生化反应,即同池同步脱氮。但由于该工艺控制低溶氧范围比较窄(0.1~0.5mg/L),在高浓度COD和N并存的活性印花废水处理时,COD的降解效率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工艺及装置的缺陷,本发明的活性印花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在高浓度COD和N并存的活性印花废水处理时,通过改进生物同步脱氮工艺的曝气方式和提高低溶氧控制范围,在同池同步脱氮的基础上,强化COD降解功能,实现COD和N同池同步降解。同时通过生化脱色工艺和物化脱色工艺的组合,提高脱色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活性印花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分别介绍如下:
(1)前处理生产废水,经预处理装置去除COD后,流入调节池与染色印花废水混合;
(2)提升到厌氧池脱色和降解COD;
(3)流入生物同步降解池降解COD和N,生物同步降解池有曝气区和泥水分离区,曝气区末端混合液部分回流到进水端,泥水分离区的上部清水,经后处理装置进一步脱色、降解COD至达标排放,泥水分离区底部污泥回流到生物同步降解池;
(4)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处置系统。
步骤(1)所述的预处理装置,控制废水呈弱酸性,pH5.5~7.0。
步骤(1)所述的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8~14h,控制废水呈弱碱性,pH 8~9。
步骤(2)所述的厌氧池,生化停留时间16~32h。
步骤(3)所述的生物同步降解池,溶解氧范围0.1~0.9mg/L,生化停留时间40~64h,混合液回流比20~30倍。
步骤(3)所述的后处理装置,投加脱色絮凝剂。
步骤(3)所述的底部污泥回流,回流比6~8倍。
步骤(4)所述的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处置系统,剩余污泥包括预处理装置和后处理装置排放的物化污泥,以及厌氧池和生物同步降解池排放的生化剩余污泥,污泥处置系统按常规进行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45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