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卉盆、地转换栽培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2073.2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2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林平;何克勤;胡能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平 |
主分类号: | A01C14/00 | 分类号: | A01C14/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100 安徽省滁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卉 转换 栽培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卉盆、地转换栽培技术,属于花卉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盆栽花卉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花盆内的土体较小,土壤中蓄积的水分较少,需要日常频繁地浇水,十分麻烦费工。田间栽培花卉水肥供应充足,省肥、省水、省工,但不便于移动和观赏,不能达到盆栽花卉的美化效果。为了弥补上述两种花卉栽培技术的不足,许多人采取先田间栽培,后移栽入盆的办法,其缺点是在移栽时要修理花卉根部的土球,装盆后还要添补土壤,比较费工,而且在移栽过程中还容易在根部产生大量的植伤,影响成活率。发明一种花卉省工节水的栽培技术是花卉产业和花卉爱好者需要的。申请号为2012200719406的实用新型申请提出了一种花盆内衬袋的技术方案。我们采用该技术方案开发出了一种简单易行,费省效优的花卉节水栽培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应用花盆内衬袋将花卉的盆栽和田间栽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花卉的规模生产提供一种省工、节水、高效的花卉栽培管理模式。本发明的主要做法是利用花盆内衬袋,套在花卉根部的土球外,以花盆为模具,将花卉根部的土球固定形状,然后转入田间栽培,需要时再转入花盆栽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花卉盆、地转换栽培技术,包括通常的装土、栽花、浇水、施肥等技术措施,其特征在于,本技术分为装盆固形、田间栽培、回盆莳养三个阶段。
1. 装盆固形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将花卉根际的土球以花盆为模具,制做成固定的形状,包括以下步骤:
① 在花盆内装入花盆内衬袋,将内衬袋的底孔充分展开并与花盆的底孔相对应;
② 在花盆内装入栽培土壤或其它栽培基质;
③ 在袋内的土壤或基质中定植花苗;
④ 按紧土壤或基质,浇透水。
2. 田间栽培阶段,花苗在花盆中生长一段时间后,盆内的土体已经凝结成固定的形状,将土壤、花苗连同内衬袋一起移入田间栽培,包括以下步骤:
① 手提花盆内衬袋的提手将内衬袋连同花苗和土壤一起拎出花盆;
② 将内衬袋连同花苗和土壤一起栽入田间土壤;
③ 按紧袋外的土壤,浇透水;
④ 看天、看地、看苗进行田间管理。
3. 回盆莳养阶段,是在花卉上市前或开花前后,将花卉转回花盆莳养的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① 将花卉连同土球和内衬袋一起从田间挖出;
② 将伸出内衬袋底孔的根系剪除;
③ 剥去土球外侧的内衬袋;
④ 将土球连同花卉一起装回原型号的花盆中。
⑤ 在回盆莳养过程中,土球外侧的内衬袋环节可以保留,并连同土球和花卉一起装回花盆。
⑥ 切除盆内漏出土壤的内衬袋,以保持美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主要做法是将花卉根际的土球塑造成花盆内腔的形状,在花盆和田间进行有序地轮换栽培,既发挥田间栽培的生长优势,又能够方便地移动和装盆。将盆栽花卉转移至田间栽培,花苗不但可以吸收原来盆土中的水分和营养,田间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也可以通过花盆内衬袋的底孔输入袋内的土壤,增加了花卉的肥水供应量;而一旦花苗的根系穿过内衬袋的底孔进入田间土壤,就可以从田间土壤的更大范围内直接吸收养分和水分,水肥更加充足,抗旱能力更加强盛,生长更加茁壮。由此也可做到节省肥料、节约用水和节约用工,并降低花卉生产的成本。
2.花盆内衬袋的使用使得花盆内的土壤始终保持为花盆内腔的原始形状,而且在花卉的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在内衬袋中盘绕,使土球的形状更加牢固,在完成田间栽培之后就可以方便地将花卉连同土球一起放回花盆,根系植伤少,不缓苗,地上部分品相好。
3.本发明的另一个有益效果是,在临近上市时装盆,花盆崭新靓丽,使商品更加美观。
本发明不仅可用于栽培花卉植物,也可以用于栽培农作物、蔬菜、林木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一、菊花的盆、地转换栽培技术
1. 装盆固形阶段,于春末夏初将扦插生根成活的菊花花苗栽入盆中,固定土球形状,包括以下步骤:
① 在花盆内装入花盆内衬袋,将内衬袋的底孔充分展开并与花盆的底孔相对应;
② 在花盆内装入栽培土壤;
③ 在袋内的土壤中定植菊花幼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平,未经林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0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