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015.8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30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正清;张向锋;丁胜敏;林贞汛;聂文强;冯涛炎;张平;钟小娟;袁吕陶;李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学院 |
主分类号: | B61L29/28 | 分类号: | B61L29/28;B61L29/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曾人泉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道 自动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自动监控铁道口火车和过往车辆、行人通行安全情况,并在火车经过铁道口时自动控制拦阻杆或拦阻门的开启与闭合的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线路日益增多,铁路与公路的交叉道口(也即铁道口)也越来越多。由于铁道口人车交汇,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了防止事故发生,目前采用的方案是在铁道口处设置拦阻杆或拦阻门,并设专门看守人员通过人工控制拦阻杆和拦阻门的运行。这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而且在一些偏远的铁道口安排人工监控也存在诸多不便。
因此,需要一种能代替人工管理,自动监控铁道口火车和过往车辆、行人通行安全情况,并在火车经过铁道口时自动控制拦阻杆或拦阻门的开启与闭合的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能代替人工管理,自动监控铁道口火车和过往车辆、行人通行安全情况,并在火车经过铁道口时发出警报并控制拦阻设备的自动开启与闭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包括电磁式传感器、信号收发装置、物体传感器、模数转换器、单片机以及报警装置;所述电磁式传感器设置在铁轨接头处并与所述信号收发装置相连,通过电磁感应将火车的运动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后传送给所述信号收发装置;所述物体传感器设置在铁道口两侧,用于感测火车经过的信号;所述模数转换器分别与所述信号收发装置以及所述物体传感器相连,用于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入所述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分别与设置在铁道口的所述报警装置以及阻拦设备相连,用于控制所述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以及控制所述阻拦设备的开启与闭合。
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信号收发装置、所述物体传感器以及所述模数转换器相连的处理装置,用于对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处理后传送给所述模数转换器。
可选的,所述信号收发装置采用光电耦合元件。
可选的,所述物体传感器与所述模数转换器之间采用光纤传输信号。
可选的,所述单片机采用MSC-51型号的单片机。
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铁道口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单片机相连,用于显示火车的运动信息。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采用LED显示器。
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阻拦设备上的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与所述单片机相连,用于感测阻拦设备之间是否有人体存在,并将感测信号传送至所述单片机,所述单片机根据所述感测信号控制阻拦设备开启。
本发明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的积极效果是:
(1)检测与控制通过传感器与单片机完成,检测准确度高,且节省了人力资源;
(2)通过发出警报提醒过往人群,并且可以控制阻拦设备的自动开启与闭合,有效提高了铁道口的安全性;
(3)系统结构简单、可远程遥控、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
11、电磁式传感器; 12、信号收发装置; 13、物体传感器;
14、模数转换器; 15、单片机; 16、报警装置;
17、显示装置; 18、人体感应器; 19、处理装置;
21、铁轨; 22、铁轨接头; 23、阻拦门;
24、阻拦门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做详细说明。设置在铁道口两侧的阻拦设备包括阻拦门或阻拦杆,阻拦杆的工作方式与阻拦门相似,以下以阻拦门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铁道口自动监控系统包括电磁式传感器11、信号收发装置12、物体传感器13、模数转换器14、单片机15以及报警装置16。
所述电磁式传感器11设置在铁轨接头22处并与所述信号收发装置12相连,通过电磁感应将火车的运动信号转化成电压信号后传送给所述信号收发装置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学院,未经上海电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0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