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42817.2 | 申请日: | 201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2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先国;王群英;胡圣虹;宴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江钊芳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墙 防水 开裂 柔性 腻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与高反射隔热纳米复合外墙涂料配合使用的柔性腻子,属于建筑节能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施工中与反射隔热涂料配合使用的腻子通常采用普通腻子或加入胶水的水泥砂浆进行刮底,施工后经常出现整个墙面开裂现象,导致使高反射隔热涂料失去反射隔热效能,也会严重地影响建筑质量。这是因为保温层和腻子层有着不同的导热系数和传热速度,不同材料的变形差异导致裂缝的产生。为了提高反射隔热涂料的隔热性能,防水、防开裂,以利于反射隔热涂料具有更加优秀的综合性能,必须开发出于之相配套的防水防开裂的柔性腻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施工中使用的普通腻子易开裂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及其制备方法, 提供的柔性腻子产品可以与高反射隔热纳米复合外墙涂料配合使用,提高反射隔热涂料与墙体的牢固程度,提高隔热保温性能,满足建筑业对节能材料的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措施是:提供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 按质量%计含有白色或灰色硅酸盐水泥20~30、重钙25~35、石英粉24~34、超细石英粉8~12、可再分散弹性乳胶粉2.5~4.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25~0.45、有机硅粉0.5~0.8、触变剂0.1~0.2、复合纤维0.2~0.4和白云母粉0.5~1.5。
所述的白色或灰色硅酸盐水泥标号为42.5, 重钙的粒径为0.045mm、石英粉的粒径为0.075mm、超细石英粉的粒径为≤15μ m、白云母粉的粒径为0.18mm。若原料的粒径达不到要求,需球磨机及气流粉碎机进行加工,直到达到要求才能保证本产品的质量要求。
本发明的柔性腻子所述的组分中可再分散弹性乳胶粉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虽加入量少,但可增加隔热保温层的保水率,能提高涂料的隔热保温性能。白云母粉和超细石英粉的加入能改善墙体腻子与高反射隔热涂料层的导热系数和传热速度,使腻子层和反射隔热层形成一个牢固的保温系统,起到优良的隔热保温性能,达到建筑节能减耗的目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的方法,操作步骤为:
① 按质量%计将白色或灰色硅酸盐水泥20~30、重钙25~35、石英粉24~34、复合纤维0.2~0.4和白云母粉0.5~1. 5搅拌5min;
② 再按质量%计加入可再分散弹性乳胶粉2.5~4.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25~0.45、超细石英粉8~12、有机硅粉0.5~0.8和触变剂0.1~0.2进行搅拌20 min;
③ 计量包装制得粉末状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产品。
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柔性腻子的性能指标:
初期干燥抗裂性(6h) 无裂纹; 吸水量/g/10min 1.4;
耐碱性(48h) 无异常; 耐水性(96h) 无异常;
干燥时间(表干)/h 2;
粘结强度标准状态/MPa 0.64; 冻融循环(5次)/MPa 0.42;
太阳反射比为91%;非金属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69W/(m·K) 。
本发明的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柔性腻子产品与高反射隔热纳米复合外墙涂料配合使用,经测试,太阳反射比为91%,非金属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69W/(m·K),隔热保温效果好。
2、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只需要搅拌机将硅酸盐水泥、重钙和石英粉等原料按规定的比例配方, 按原料的粒径要求在搅拌机内搅拌即可制得。
3、本发明的产品为粉末状,方便保管和运输,也方便施工,使用时用净水将粉末状柔性腻子产品按水灰比例为1:3.5调成稠浆,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制备一种外墙防水防开裂柔性腻子,按质量%计称取下述各种原料:
白色硅酸盐水泥(标号为42.5):25; 重钙(粒径0.045mm): 25;
石英粉(粒径0.075mm): 34; 超细石英粉(≤15μ m): 8.5;
白云母粉(0.18mm): 1.5 ; 可再分散弹性乳胶粉: 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28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车的消耗电能提供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集装箱装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