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式弹性插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41966.7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2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房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46;H01R13/17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插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器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夹式弹性插头。
背景技术
插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电器用品,在生活中,插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插头都是由塑料外壳和几片金属片构成。金属片暴露在外面,有时会给收纳带来麻烦。在有儿童的家庭里,插头的金属片暴露在外面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现在电器类的产品(包括插头)都没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家庭的氛围环境格格不入。
目前,现有技术中也有不少是弹性插头,不过多数是工程方面的插头,如专利号为200720044184.7的弹性插头,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方便收纳的作用,且插头金属片暴露在外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插头金属片暴露在外面,且方便收纳的夹式弹性插头。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夹式弹性插头,包括插头金属片,插头的橡胶件外壳,其中插头的橡胶件外壳的中部开有通槽,被通槽分开的一端沿通槽的垂直方向对称开有两个凹槽,凹槽与通槽联通,被通槽分开的另一端在与对面两个凹槽的中间部分开有凹槽,凹槽与通槽联通,金属片的一端置于凹槽中,与凹槽贴紧,另一端连接在凹槽对面的橡胶中,中部通槽部分是弯折部位,插头末端有电线的接口。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橡胶的弹性特点,通过与金属片的结合,组合成夹式弹性插头。拿捏十分方便,解决了金属片暴露的问题。
(2)本发明使用了橡胶弹性材料,使用时拿捏的手感很好,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本发明在不使用时,金属片是收在橡胶里的,更加方便收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夹式弹性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夹式弹性插头的使用示意图(a图~c图为使用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本发明一种夹式弹性插头,包括插头金属片1,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其中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中部开有通槽4,被通槽4分开的一端沿通槽4的垂直方向对称开有两个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被通槽4分开的另一端在与对面两个凹槽5的中间部分开有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金属片1的一端置于凹槽5中,与凹槽5贴紧,另一端连接在凹槽5对面的橡胶中,中部通槽4部分是弯折部位,插头末端有电线的接口6;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两端用不同的材质或不同的颜色划分为手拿捏的部位3。
实施例1:
一种夹式弹性插头,包括插头金属片1,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其中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中部开有通槽4,被通槽4分开的一端沿通槽4的垂直方向对称开有两个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被通槽4分开的另一端在与对面两个凹槽5的中间部分开有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金属片1的一端置于凹槽5中,与凹槽5贴紧,另一端连接在凹槽5对面的橡胶中,中部通槽4部分是弯折部位,插头末端有电线的接口6;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两端采用橡胶的材质,并在橡胶上增加颗粒区分为手拿捏的部位3。
实施例2:
一种夹式弹性插头,包括插头金属片1,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其中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中部开有通槽4,被通槽4分开的一端沿通槽4的垂直方向对称开有两个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被通槽4分开的另一端在与对面两个凹槽5的中间部分开有凹槽5,凹槽5与通槽4联通,金属片1的一端置于凹槽5中,与凹槽5贴紧,另一端连接在凹槽5对面的橡胶中,中部通槽4部分是弯折部位,插头末端有电线的接口6;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采用白色,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的两端采用黑色区分为手拿捏的部位3。
本发明在使用时,手捏住插头两端的手拿捏的部位3,插头会围绕通槽4弯折,插头金属片1会从凹槽5中旋出,待插头金属片1平行时,将插头插入插座;在使用完后,手捏住插头两端的手拿捏的部位3,轻轻施力,拔出插座,减小对手拿捏的部位3的力,插头的橡胶件外壳2会因为橡胶的弹性围绕通槽4恢复原状,插头金属片1也会重新旋进凹槽5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19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