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链路切换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4801.7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6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雷;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梁丽超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链路切换 告警报文 分布式系统 发生故障 组播发送 链路 线卡 广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系统,在上述方法中,获取告警报文,其中,告警报文是链路发生故障的线卡通过广播或者组播发送的;根据告警报文执行链路切换。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而提高了分布式系统中的链路切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网络协议(All IP)在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中逐渐成为现实,各运营商已经基本停止新建传统话音交换网络,现有业务也开始逐渐向IP承载方向改造。目前,相关技术中的IP网络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型,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可靠性都难以达到传统电信网络的水平。电信网络对于链路的可靠性更敏感,一般要求链路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在50ms内实现主备链路倒换,即在50ms内将业务从发生故障的链路上倒换到备份链路上。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业内提出了诸如:双向转发检测(BFD)、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架构(MPLS-TP)操作管理维护(OAM)等各类链路检测协议以及各类链路切换机制。
在电信网络中,通常每条主链路都对应一条备份链路,二者形成主备关系,即一个保护组。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业务被切换到备份链路。链路检测协议会话,诸如:BFD和MPLS-TPOAM配置在主链路上,此类协议高度敏感,可以及时检测到链路故障。由于检测协议要求高度敏感,都需要硬件芯片支持,通常实现在线卡上。当检测协议会话检测到链路故障时产生告警,可以直接将告警信息通知线卡上的中央处理器(CPU)进行链路倒换。当然,也可以先通知线卡上的CPU,然后由线卡上的CPU通知主控板上的CPU,最后由主控板上的CPU通知线卡上的CPU进行切换。当系统中只有一块线卡时,显然前者已经足以完成链路的切换,而当系统中有多块线卡时,前者只能完成会话所在线卡上链路的切换,而不能完成其他线卡上的链路切换。
网络中的高端设备一般采用全分布式架构,主要由主控板,线卡以及交换网组成。主控板用于负责系统控制平面,线卡用于负责本线卡的控制平面以及数据转发平面,线卡与线卡间的数据转发业务通过交换网进行。主控与线卡通过消息进行通信。在分布式系统中,对于多点到多点的业务,在各个线卡上都存在数据转发层面的转发表项。通过前一种方式,虽然检测会话所在线卡上转发链路进行了切换,但其他线卡上业务依然运行在已经发生故障的主链路上。因此,在分布式系统中,只能使用后一种切换方式,检测会话所在线卡直接进行链路切换,同时通知主控,主控再将切换信息同步到其他线卡,其他线卡在收到切换消息后进行链路切换。然而,该种方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切换的效率取决于板间消息同步的效率,而板间消息的同步效率是不可控的,且当存在大量板间消息时,由于消息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出现消息丢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系统,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分布式系统中的线卡在发生链路切换时无法及时将切换信息同步到其他线卡上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链路切换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链路切换方法包括:获取告警报文,其中,告警报文是链路发生故障的线卡通过广播或者组播发送的;根据告警报文执行链路切换。
优选地,线卡发送告警报文包括:线卡创建广播组或者组播组,并将与线卡归属的主控板管理下的一个或多个线卡加入广播组或者组播组;线卡在检测到链路发生故障时,向各个线卡广播或组播告警报文。
优选地,线卡发送告警报文包括:线卡经由交换网发送告警报文。
优选地,执行链路切换包括:从告警报文中提取告警报文的标识信息;根据标识信息确定待切换的备用链路的信息;将链路切换至备用链路。
优选地,根据标识信息确定备用链路的信息包括:根据标识信息确定执行切换的转发芯片;获取与转发芯片对应的备用链路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链路切换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4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原子电流传感器
- 下一篇:粉体、其成形体、包覆体及粉体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