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底栖贝类养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0895.0 | 申请日: | 2012-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6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夏灵敏;颜阔秋;吴常文;马明华;徐佳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贝类 养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涉及底栖贝类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工控制下贝类生长繁殖的生长过程。贝类一般为草食性,主要摄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饵料基础丰富。河口内湾一带营养盐含量高,能生长大量浮游植物,江河径流及注入的城市污水中常带有大量有机质,成为贝类丰富的食物源,是贝类养殖的理想场所。浅海养殖贝类不需投饵,可养海面辽阔;滩涂养殖一般也不需耗资建立养殖地,放养苗种后一般1~2年即可采收,成本低而收入高,因此,贝类养殖已成为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技术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海底养鲍沉架》,专利申请号200410005722.2,公开了一种涉及浅海海底养殖鲍鱼的器具,特别是适合南方台风多发海域,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增大鲍鱼生长量与存活率,易安装操作,不易损坏,便于维修的海底养鲍沉架。其特征是整体为钢筋铁板结构,在框架下部装有栅栏框与框架紧固连接,又与支柱紧固连接,其层面部位装有若干条栅栏条;栅栏框层面部位紧固连接有若干块规则布置组成方格的挡块;在框架顶部水平装有若干条压棍,压棍与框架顶部侧板上相应的孔活动配合。该发明结构更合理,自重减轻,抗台风大浪,进一步提高鲍鱼生长量与存活率。然而,其存在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的缺陷,不便规模化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管理方便、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养殖密度高、养殖增重效果好的底栖贝类养殖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底栖贝类养殖装置,包括矩形的主体板,其中:主体板间隙均布有养殖孔,并且每个养殖孔上制有拱形的附着槽;附着槽的侧壁制有定位孔并且该定位孔内贯穿设有充气管。主体板上的附着槽能附着贝类,并且由于其表面积大,可容纳的生物量也相对较高。定位孔内贯穿设有充气管位于附着槽内侧的部分具有微孔,用于对附着槽进行人工增氧。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主体板下侧制有成对的卡箍条,并且卡箍条的间距恰好能配合卡箍附着槽顶端部分。卡箍条能使多个本发明装置堆叠成立方体状,从而增大养殖容量。此时,只需要对位于最底部的充气管进行充气,随着气泡逐层穿过养殖孔即可实现对所有附着槽内水体的充气,即节省能源又增加养殖容量。
养殖孔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附着槽的宽度。该设计的优点在于防止下层的附着槽穿入上层养殖孔内挤压到养殖生物。
底栖贝类养殖装置配方为:按重量百分比含有
350~800目铸铁粉 25~30%;
二硫化铝干粉剂 1~3%;
超高分子量低压聚乙烯 余量。实验表明塑料内增加铁的成分可提高产量,具体机理可能是铁元素利于藻类富集生长并被贝类摄食,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超高分子量低压聚乙烯母料的分子量在250万单位至400万单位。
还含有:石墨粉3~5%或硬脂酸钙3~5%或球状硅基氧化物纳米粉0.1~0.2%或其组合。
由于本发明底栖贝类养殖装置,采用了主体板间隙均布有养殖孔,并且每个养殖孔上制有拱形的附着槽;附着槽的侧壁制有定位孔并且该定位孔内贯穿设有充气管。主体板上的附着槽能附着贝类,并且由于其表面积大,可容纳的生物量也相对较高。定位孔内贯穿设有充气管位于附着槽内侧的部分具有微孔,用于对附着槽进行人工增氧。因而,本发明具有管理方便、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养殖密度高、养殖增重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标号说明:主体板1、卡箍条11、养殖孔12、附着槽2、定位孔21、充气管3。
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2,底栖贝类养殖装置,包括矩形的主体板1,其特征是:主体板1间隙均布有养殖孔12,并且每个养殖孔12上制有拱形的附着槽2;附着槽2的侧壁制有定位孔21并且该定位孔21内贯穿设有充气管3。主体板1上的附着槽2能附着贝类,并且由于其表面积大,可容纳的生物量也相对较高。定位孔21内贯穿设有充气管3位于附着槽2内侧的部分具有微孔,用于对附着槽2进行人工增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0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式管线卡子制作装置
- 下一篇:干式乙炔生产中电石渣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