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电压驱动能力的缓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0920.7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6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格兰;柏娜;夏迎成;朱贾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H03K19/094 | 分类号: | H03K19/09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413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电压 驱动 能力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低电压高稳定性的高速缓冲器,尤其是一种可以提高低电压低驱动信号的驱动能力缓冲器。它可以有效的提高低电压信号的驱动能力,并且输出电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是一款性能优秀的低电压高稳定性的高速缓冲器。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在新一代的集成电路设计中,为了达到设计目标,尤其是为了降低功耗和提高速度,设计者常常使用多路电压(MSV)方法允许使用不同电压的设计分实体或块,而随之引入的低电压逻辑,为了增强低电压的驱动能力,需要在低电压和负载之间增加一级缓冲器。例如,当200mv的低驱动能力的电压驱动一个较大的负载时,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速度问题,这时就需要缓冲器提高电压的驱动能力;当电压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下,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也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否则很容易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对于低电压更是如此。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驱动能力强,且可以保证输出的低电压稳定性的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当电压驱动能力较低时,需要提高其驱动能力,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同时尽可能的让功耗损失最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提高电压驱动能力的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设有4个NMOS管:MN1、MN2、MN3和MN4,三个PMOS管:MP1、MP2和MP3,以及一个电阻R;NMOS管MN1的漏极和电源Vdd连接,栅极接外部控制信号Vcon,体端接地GND,源极和PMOS管MP1、MP2的源极相连;PMOS管MP1的栅极接外部输入信号Vi,体端接电源Vdd,漏极和PMOS管MN2的漏极、栅极以及PMOS管MN3的栅极相连;电阻R的两端设为A端和B端,PMOS管MP2的栅极和NMOS管MN4的源极、电阻R的A端相连,漏极和NMOS管MN3的漏极相连,体端和电源Vdd相连;NMOS管MN2的源极和体端接地GND;NMOS管MN3的源极和体端接地GND;NMOS管MN4的漏极接电源Vdd,体端接地GND;电阻R的B端接地GND;所述缓冲器的输出端Vout为电阻R的A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显著效果:
(1)在本发明缓冲器中,差分放大器和输出形成负反馈,使输出电压的变化随环境的变化很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具体的数据见表1。
(2)缓冲器中的电流源用NMOS管,即MN1、MN4代替以往的PMOS管,很好的降低了缓冲器的电流,降低了整个模块的功耗。
(3)本发明输出用一个电阻R代替现有技术常用的MOS管,使缓冲器的输入电平能够维持在200mv左右的低电平,满足增强低电压的驱动能力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一个简单的低驱动能力的低电压产生模块。
图3为不带反馈的缓冲器。
图4为采用PMOS管作为电流源的缓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发明的结构简单的低电压高稳定性的高速缓冲器由4个NMOS管MN1、MN2、MN3和MN4,三个PMOS管MP1、MP2和MP3,以及一个电阻R构成。
具体连接关系如下,NMOS管MN1的漏极和电源Vdd连接,栅极接外部控制信号Vcon,体端接地GND,源极和PMOS管MP1、MP2的源极相连;PMOS管MP1的栅极接外部输入信号Vi,体端接电源Vdd,漏极和PMOS管MN2的漏极、栅极以及PMOS管MN3的栅极相连;电阻R的两端设为A端和B端,PMOS管MP2的栅极和NMOS管MN4的源极、电阻R的A端相连,漏极和NMOS管MN3的漏极相连,体端和电源Vdd相连;NMOS管MN2的源极和体端接地GND;NMOS管MN3的源极和体端接地GND;NMOS管MN4的漏极接电源Vdd,体端接地GND;电阻R的B端接地GND;所述缓冲器的输出端Vout为电阻R的A端。
本发明的噪声电流补偿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城市学院,未经湖南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09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