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0763.1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7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费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费新华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充电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电路,具体是指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子数码类产品中,提供能源的都是可充放电的电池,为了保护电池,再给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需要有控制电路进行控制,所以现有的控制电路如申请号为200620017043.1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电池充电装置,其包括电压变换器和恒压控制电路,所述的电压变换器能够以某一初始设定值输出充电电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输出的充电电压,当输出的充电电压达到设定的充电电压时,通过所述恒压控制电路控制电压变换器输出恒定的充电电压。同时还设有定时器控制充电时间,设有电流检测电路检测电压变换器的输出电流。上述的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电池的充电过程,但是电路较为复杂,成本也较高,功耗相对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可以显示对电池的稳压恒流充电,并且可以指示电池充满状态,电路简单,功耗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输入端和电池,所述的充电输入端分别经充电指示电路和稳压电路连接了电池,所述的稳压电路和电池之间并接了恒流电路。在稳压电路和恒流电路的作用下,可以对电池进行稳压恒流的充电,同时充电指示电路可以在电池被充满的时候提示已经充满。
作为优选,所述的充电指示电路包括一PNP三极管Ⅰ和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的PNP三极管Ⅰ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的充电输入端的正极,所述的PNP三极管Ⅰ的基极串联一降压电阻后连接所述的充电输入端的正极,所述的PNP三极管Ⅰ的集电极串接所述的发光二极管之后连接所述的电池正极,所述的降压电阻连接所述的稳压电路。开始充电时,PNP三极管Ⅰ导通,发光二极管点亮,随着电池上的电压不断上升,经过降压电阻上的电流不断减少,待电池被充满后,PNP三极管Ⅰ截止,发光二极管熄灭,提醒电池充满。
作为优选,所述的PNP三极管Ⅰ的集电极和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正极之间连接一电阻Ⅰ,电阻Ⅰ起到限流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PNP三极管Ⅰ的基极和所述的降压电阻之间串接一电阻Ⅱ,电阻Ⅱ起到限流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稳压电路为可调稳压电路,包括一三端稳压管和一NPN三极管,所述的NPN三极管集电极串接所述的降压电阻之后连接所述的充电输入端正极,所述的NPN三极管基极连接所述的三端稳压管之后接地,所述的NPN三极管集电极和基极之间串接一电阻Ⅲ,所述的NPN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的恒流电路。充电过程中,NPN三极管保持导通,三端稳压管输出电压是可调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调整对电池的充电电压,同时可以保证对电池稳压充电。
作为优选,所述的恒流电路是可调恒流电路,包括一PNP三极管Ⅱ和一可调电阻,所述的PNP三极管Ⅱ发射极连接所述的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的PNP三极管Ⅱ的基极串联所述的可调电阻之后接地,所述的PNP三极管Ⅱ集电极连接所述的电池正极。
作为优选,所述的可调电阻串接一电阻Ⅳ后接地,电阻Ⅳ起到限流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NPN三极管和所述的PNP三极管Ⅱ上设有散热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在稳压电路和恒流电路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电池进行稳压恒流的充电,同时充电指示电路可以在电池被充满的时候提示已经充满;主要电子元件只包含了三个三极管和一个三端稳压管,电路简单,成本较低,功耗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线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输入端和电池1,所述的充电输入端分别经充电指示电路2和稳压电路3连接了电池1,所述的稳压电路3和电池之间并接了恒流电路4。在稳压电路3和恒流电路4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电池1进行稳压恒流的充电,同时充电指示电路2可以在电池1被充满的时候提示已经充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费新华,未经费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07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