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束式植物叶片采集、粉碎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2595.1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8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胡能兵;隋益虎;何克勤;周玉丽;舒英杰;崔广荣;张子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G01N1/28;G01N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束 植物 叶片 采集 粉碎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农业科研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将采集、粉碎植物叶片的多个样品管集合在一起,再将几个这样的集合束集成为一个集束式植物叶片采集、粉碎器。
背景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规模化提取植物DNA和蛋白质已成为常规研究工作程序。现有的植物样品采集及研磨程序,首先是在低温条件下(使用冰袋或液氮)将样品采到小纸袋或一次性手套中带回实验室,在研钵中加入样品和液氮,用研磨棒进行研磨,将研磨后的粉末装至样品管中,然后进行后续处理。上述操作有取样、研磨、清洗3个步骤,取样时间与样品多少有关,一个样品的研磨及装样则至少需1~2min,此后还需要清洗研钵、研棒,擦拭干净,然后才能再次研磨及装样。此办法费时费力,且样品数目较多时,一方面容易因研钵清洗不干净会产生DNA交叉污染,另一方面也耗费大量人力及卫生纸、自来水等。新近出现的一种高通量植物叶片粉碎器,其结构是在样品管中加入一个钢珠,装入植物样品后,放在泡沫塑料盒中用液氮冷冻,然后用漏勺捞起,插入样品管盒的一端,每个样品管盒(72孔)不超过36个,然后上下震荡,利用粉碎器中的钢珠将植物样品撞击粉碎。这种粉碎器与原有的研钵研磨法相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交叉污染的风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大批量取样时无法进行提前标记,需要在采集地临时标记,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将粉碎器放在泡沫塑料盒中液氮冷冻,然后用漏勺捞起,插入样品管盒,这个操作比较繁琐,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植物样品分析的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植物叶片采样、粉碎器。不但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而且具有对植物叶片样品可以批量采集、批量粉碎,更加快捷高效的特点,且样品间互相不会交叉污染。
一种集束式植物叶片取样粉碎器产品的结构:
1. 一种集束式植物叶片取样、粉碎器由外盒、内盒、塑料样品管和不锈钢珠构成。
2. 外盒
①外盒采用泡沫塑料制作,用以保温隔热。
②外盒由外盒体和盒盖构成。
③外盒呈立方体状。
3.内盒
①内盒由聚丙烯硬质塑料制作。
②内盒由内盒体、内盒盖和多孔插板构成。
③多孔插板位于内盒盒底与盒盖之间。
4.多孔插板的每个插孔中安插一只塑料样品管。一个内盒中可安插多个塑料样品管。
5.不锈钢珠置于塑料样品管的底部。
6.一个外盒中可叠放一个或几个内盒。
一种集束式植物叶片取样、粉碎器是这样使用的:
1. 一种集束式植物叶片取样、粉碎器的使用分为取样准备、现场取样、冷冻处理、震荡粉碎四个步骤。
2. 取样准备
① 按照实际的植物叶片采样量选取一款适宜规格的集束式植物叶片取样粉碎器。
② 取样前先取出样品管进行编号、标记。
③ 将标记后的样品管顺序插回内盒中,加盖。
④ 将内盒放入外盒中,加盖。
⑤ 气温高于30℃时取样须在外盒中放置冰袋,以降低样品的温度,增加保存时间。
3. 取样
① 剪取幼嫩的植物叶片,卷成筒状装入样品管。
② 盖紧样品管的盖子。
③ 将样品管按顺序插入内盒,盖好内盒的盖子。
④ 将内盒放回外盒中。
⑤ 封紧外盒盒盖。
4. 冷冻处理
① 在室内取出所有内盒,并将盒中的样品管连同多孔插板一起取出。
② 将样品管连同多孔插板放入外盒底部,保持样品管不从插板上脱离。
③ 向外盒内注入液氮,注入量以平叶片的位置为宜。
④ 立即盖紧外盒盒盖。
⑤ 静置1min,利用液氮-196℃的超低温度,将管内的叶片样品冻成脆片。
⑥ 外盒中一次可放1-2个多孔插板。
5. 震荡粉碎
① 从液氮中取出多孔插板和样品管。
② 将多孔插板和样品管放回原内盒,盖好内盒盖。
③ 握住内盒的一端,用力急速上下震荡10秒钟左右,利用样品管内钢珠反复的上下撞击,将远端试管内的植物叶片样品砸成粉末。
④ 握住内盒的另一端,用力快速上下震荡10秒钟左右,粉碎另一远端样品管中的叶片样品。
⑤ 从样品管中倒出钢珠。
⑥ 依次将所有内盒中的样品进行粉碎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25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用燃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医用护理的监测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