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1921.7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5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辉;戴顺辉;施红雷;彭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建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00 | 分类号: | H02H3/00;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剩余 电流 动作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延时型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和民用供电系统中,存在火灾和触电事故,危及人身安全。目前多使用模拟线路的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少量的数字式的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也只有跳闸出口,动作时间和动作电流设置不便利,没有独立的报警段和报警出口,没有完整的事件记录。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对线路剩余电流的连续检测,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满足现代化、自动化生产的安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的存在的没有独立报警段和报警出口,不能连续检测线路剩余电流,没有完整的事件记录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带报警段和报警出口、跳闸段和跳闸出口、连续检测线路剩余电流、具有完整的事件记录的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控单元模块、电源模块、状态量输入模块、状态量输出模块、剩余电流检测模块、断线检测模块、试验按钮模块、通讯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在内的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状态量输入模块、状态量输出模块、剩余电流检测模块、断线检测模块、通讯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均与主控单元模块连接,断线检测模块与剩余电流检测模块连接,试验按钮模块与剩余电流检测模块连接,主控单元模块根据输入信号实现剩余电流检测、保护、记录等功能;通讯模块实现系统数据交换功能;显示模块提供操作界面实现人机对话;电源模块为各模块提供需要的电源;剩余电流检测模块实现剩余电流的检测;断线检测模块实现给剩余电流模块提供断线检测电流;试验按钮模块实现给剩余电流模块提供试验按钮检测电流;状态量输入模块实现开关量的状态输入;状态量输出模块实现保护跳闸、报警、控制功能;装置可实现连续检测剩余电流和状态量输入,0.01A到3.0A连续可设的额定动作剩余电流,0.1s到10.0s连续可设的极限不驱动时间,报警段和跳闸段独立可设,带时标的报警、跳闸、状态量变位记录,与系统实时通讯,实现“三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控单元模块,2-通讯模块,3-显示模块,4-电源模块,5-断线检测模块,6-剩余电流检测模块,7-状态量输入模块,8-状态量输出模块,9-试验按钮模块;
图2是剩余电流检测模块;
图3是状态量输出模块;
图4是状态量输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见附图1,主控单元模块(1)是装置的核心,MCU采用TI公司的MSP430F149, 具有丰富的内部硬件资源,对输入信号进行运算、逻辑分析,发出控制或保护动作,产生数据记录,电源模块(4)可接入交、直流220V电源,提供各模块需要的电源,显示模块(3)提供优化的人机界面,可以查询所有测量数据、记录数据,并可查询和整定各种保护定值和装置参数,通讯模块(2)提供不同的现场总线方式,满足不同系统要求,剩余电流检测模块(6)对剩余电流连续检测,状态量输入模块(7)提供2路输入无源接点输入,状态量输出模块(8)提供2路报警跳闸和控制输出,断线检测模块(5)提供断线检测电流,试验按钮模块(9)提供试验按钮检测电流。
见附图1,剩余电流检测模块(6)和状态量输入模块(7)把采集的信号发给主控单元模块(1),由主控单元模块(1)进行运算分析,发出指令或信息给状态量输出模块(8)和显示模块(3)进行输出,状态量输出模块(8)可以执行跳闸、报警、遥控、等出口的动作,完成对线路的控制和对用户的警示,断线检测模块(5)和试验按钮模块(9)提供断线检测电流和试验按钮检测电流给剩余电流检测模块(6),电源模块(4)为各个模块提供需要的电源,设定好需要报警段和跳闸段参数,可以实现带报警段和报警出口、跳闸段和跳闸出口、连续检测线路剩余电流、具有完整的事件记录的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建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建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19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