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用途扫描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9071.1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6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敦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敦狮 |
主分类号: | H04N1/04 | 分类号: | H04N1/04;H04N5/2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8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途 扫描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扫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扫描仪。
背景技术
扫描仪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文件信息数字化工具,广泛用于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文件经数字化后,可由计算机系统加以处理、存储与管理,通过网络传输或交换。这对企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办公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方案,是在移动通信时代的一种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新模式,其摆脱了必须在固定场所固定设备上进行办公的限制,对企业管理者和商务人士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它不仅使得办公变得随心、轻松,而且借助通信的便利性,使得使用者无论身处何种紧急情况下,都能高效迅捷地开展工作,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应急性事件的部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现有的扫描仪的功能单一,而且均无身份证识别功能、指纹识别功能、读取银行卡及读取银行存折功能等。而在银行使用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通常还需要一些诸如识别身份证功能、指纹识别功能、读取银行卡及读取银行存折功能等,普通的扫描仪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只能另外购置身份证识别设备、指纹识别设备和读取银行卡及读取银行存折设备等,这不仅增加成本投入,还因添置其它设备后,占据一定的使用空间,导致桌面的可用空间较小,而且容易出现桌面凌乱现象,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现有的扫描仪还需进一步的改进与革新,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且功能多的多用途扫描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用途扫描仪,其包括主座、主摄像组件、可录音副摄像组件、伸缩支架、机壳及分别设置在该机壳上的控制电路、身份证识别装置、指示组件、喇叭、指纹识别器和用于读取银行卡及银行存折的读取器,所述主摄像组件、可录音副摄像组件、身份证识别装置、指示组件、喇叭、指纹识别器和读取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主座的尾部两侧对称设有与所述伸缩支架相适配的左置换插口和右置换插口,该主座的前部凹入形成一与所述机壳相适配的凹位,所述机壳置入该凹位,所述主摄像组件通过伸缩支架设置在所述左置换插口或右置换插口上,所述可录音副摄像组件通过万向连接器活动设置在主摄像组件上。
所述伸缩支架包括一伸缩杆及一套设在该伸缩杆上的支撑管。
所述机壳的顶部中间位置设有一槽位,所述读取器对应槽位的位置设置在机壳内。
所述指示组件、身份证识别装置并排在所述机壳的顶部靠近上边的位置。
所述喇叭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前侧壁上。
所述指纹识别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顶部靠近下边的位置。
所述主座的底部边缘上至少设有一伸缩对位线块。
所述主摄像组件包括灯杆、补光灯及主摄像头,所述主摄像头、补光灯依次排列设置在灯杆的前端底面,该灯杆的后端固定在所述伸缩杆的上端上。
所述可录音副摄像组件包括副摄像头及设置在该副摄像头一侧的麦克风。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将识别身份证功能、指纹识别功能、读取银行卡、读取银行存折及语音录制等功能集为一体,功能多,不仅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各种功能,还可节省下需购置其它设备的费用,降低成本,而且整体结构紧凑,将各功能组件集合并形成一体结构,大大缩小占用位置,方便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左置换插口和右置换插口来相应置换摄像头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的扫描要求,实现快速、清晰地拍摄文件,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广泛推广,特别适用于金融业办公行业。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敦狮,未经杨敦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90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商用机器人扫地车
- 下一篇:新型渗水混凝土构件浇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