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7614.6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3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令增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B01J2/20;C10J3/00;F02C6/0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013 山东省济南市历***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水 制成 煤粉泥 柱体 颗粒 燃料 制备 燃气 方法 | ||
1. 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水15%-30%碎煤送入滚轮经过二次或三次碾挤压、碾压中并揉合成精细煤粉泥,而后煤粉泥挤压通过漏孔钢盘强制排出直径15-30mm,长度为30-100mm柱体颗粒后,随即投入400-900℃的燃气发生炉内,在400-900℃中高温干馏出燃气发生炉内缺氧上层柱体颗粒中极细粒度煤粉在水分蒸发后变成蜂窝间隙快速释放甲烷、氢气,并且在输送燃气系统中回收焦油,具体步骤如下:
①制备柱体颗粒原料:将含水15-30%碎煤输入滚轮挤压机进行碾压揉和,揉和过程碎煤变成精细煤粉泥,多余水分挤压中被榨出排放滚轮挤压机外,柱体颗粒燃料的直径为15-30mm,长度为30-100mm;
②将柱体颗粒做为燃料不间断的注入至燃气发生炉内,并同时向燃气发生炉内吹入氧气或空气和蒸汽作为气化剂,使燃气发生炉内的温度保持在300℃以上的高温,产出燃气;
步骤①的滚轮挤压机安装在燃气发生炉的炉体上端,滚轮挤压机与燃气发生炉炉体间密闭连接,使燃气发生炉内的气体压力达到10kg/m3-30kg/m3;氧气或空气与蒸汽的体积比为1:0.2-0.6;将含水15-30%的碎煤置入滚轮挤压机的具体步骤是:将碎煤连续置入滚轮挤压机的受料桶(2-10)内,传动轴(2-1)经动力箱(2-2)驱动主轴(2-8)旋转带动两滚轮组成的滚轮组(2-9),滚轮转动碾压在均布开有数个漏孔(2-7)的钢盘(2-6)的平面上,以主轴(2-8)驱动为中心围绕受料桶(2-10)内转动,将碎煤和水在滚轮组(2-9)滚压碾压及挤压下沿漏孔(2-7)从上至下呈柱体颗料状排出注入到下料桶(2-3)的下料空间(2-4)内,使柱体颗粒自由落下;柱体颗料燃料不间断的注入至燃气发生炉内的具体步骤为:柱体颗粒燃料通过安装在燃气发生炉炉体顶部的滚轮挤压机自由落下至炉膛(2-11)内,氧气或空气管(2-16)与蒸汽管(2-15)通过各自的管道进入混合管(2-17),再经炉底盘(2-23)、炉篦转动轴内孔、炉篦穿过0.9-2米的炉渣均匀喷入炉膛(2-11)内,燃气在高温下发生自燃,产生的高温燃气通过出气管(2-22)输入燃气轮机、内燃机、炉或窑中使用;滚轮挤压的受料桶(2-10)内安装传动轴(2-1),传动轴(2-1)上安装两个滚轮,两个滚轮对称分布在传动轴(2-1)两侧组成滚轮组(2-9),滚轮组(2-9)下方的受料桶(2-10)内壁上安装圆形钢盘(2-6),圆形钢盘(2-6)上开设漏孔(2-7),受料桶(2-10)上端设置进料口、下端为敞口;滚轮挤压机的敞口位于燃气发生炉的炉膛内,燃气发生炉的炉体下端安装炉篦,炉篦与炉篦传动轴连接,炉篦传动轴上开设炉篦传动轴内孔,炉篦传动轴内孔与气体混合管(2-17)相通,气体混合管(2-17)分别与氧气或空气管(2-16)、蒸汽管(2-15)连接,炉篦传动轴通过传动件与电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水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是使用小于25mm烟煤、褐煤、煤粉,直接用滚轮挤压机中的滚轮碾压及挤压柔和,在碾压柔和过程中碎煤变成煤粉末,煤内过多水分被榨出溢流出滚轮挤压机外,含水量被控制在15-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其特征在于:炉膛(2-11)中的炉篦在驱动齿轮的带动下,以每小时2-15转的速度拨动、松散柱体颗体燃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料燃烧后的灰渣采用拨刀刮入出渣管(2-12)内,由进灰渣箱(2-20)间隔10-19分钟排出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含水碎煤制成煤粉泥柱体颗粒燃料制备燃气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气发生炉内的燃料层分四层,第一层为灰渣层,厚度为1.2-2米,该层用于防爆、保护炉篦;第二层为燃烧层,厚度为0.9-1.2米,燃料燃烧后发生高温二氧化碳和高温热碳;第三层为燃料自燃层,厚度为1.2-3米,该层用于将第二层产生的上千度二氧化碳、余氧还原一氧化碳,燃料在此处高温蒸馏被分解释放出甲烷、氢气;第四层为预热层,厚度为1.2-1.5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令增,未经孔令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761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