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7145.8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5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章;吴锋;邱松;周国然;傅一帆;富坤;庞丹丹;卓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刘计成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室 桩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础由桩基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基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础;若桩基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面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础。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桩基础施工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沉桩和灌注桩。
沉桩的施工方法为:将各种预先制作好的桩(主要是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或管桩,也可是钢桩、木桩等)以不同的沉入方式沉至土体内,达到所需要的深度。传统的沉桩工艺,包括振动沉桩法、锤击式沉桩法、静压沉桩法等。
锤击式沉桩法就是利用各种桩锤(包括落锤、蒸汽锤、柴油锤、液压锤和振动锤等)的反复跳动冲击力和桩基的自重,克服桩基的侧壁摩擦阻力和桩基底部土层的阻力,将桩基沉到设计标高的一种施工方法。锤击式沉桩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桩基沉桩方式,但目前的打桩机体积较大,不容易进入室内,并且锤击沉桩产生的震动很大,对于实验室条件下的室内沉桩,土体震动会危害实验室土建结构的安全,因此锤击沉桩不适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静压沉桩法是用特制的液压桩机、液压千斤顶等设备沉入各种类型的桩,静压沉桩法是一种相对环保的桩基施工技术。静压沉桩法由于其高效率、无噪声、低污染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静压沉桩机均应用于现场施工,难以适用于实验室的研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针对实验室研究的沉桩装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它包括水平压在桩顶的压板,压板设有多个竖直通孔,每个通孔中均套有竖直定位柱,定位柱的两端固定,压板沿定位柱上下滑动;每个定位柱上均套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定位柱螺纹连接,从动齿轮位于压板的上方,多个从动齿轮与同一个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在旋转驱动的带动下旋转。
优选的,主动齿轮与桩基同轴设置,从动齿轮沿主动齿轮的周向均匀分布。更进一步的优选,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水平放置。
优选的,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水平放置。
优选的,压板对应从动齿轮的上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放有多个滚珠,滚珠在凹槽内滚动,滚珠的最高点高于压板的上表面。更进一步的优选,凹槽为环形,沿通孔的周向分布。
优选的,从动齿轮面向压板的一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套,延伸套套在定位柱上。更进一步的优选,从动齿轮、延伸套的内圆周面设有相连贯的螺纹,延伸套与定位柱螺纹连接。
优选的,压板与桩顶对应的一面设有与桩顶固定的定位结构。
优选的,定位柱和通孔同轴设置,定位柱与通孔之间设有间隙。
优选的,旋转驱动为卷扬机。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以旋转静压代替重锤锤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不危害实验室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将桩基安全准确地打入土体中。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的A-A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图3所示的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的压板的B-B向剖面示意图。
图5显示为图1所示的实验室桩基沉桩装置的从动齿轮的剖面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桩基
11 桩顶
2 压板
21 通孔
22 凹槽
23 定位结构
24 凸缘
3 定位柱
4 从动齿轮
41 延伸套
42 螺纹
5 主动齿轮
6 旋转驱动
7 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71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