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包工作层砖防粘渣涂料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2617.0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蒋鹏;王涛;顾汉华;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包 工作 层砖防粘渣 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精炼钢包用的耐火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包工作层砖防粘渣涂料。
背景技术
钢包是钢铁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冶金设备,其承接来自转炉、电炉或其它化铁炉的高温铁水,进入下一步的LF、RH等精炼工序,然后再进入连铸平台,在上述过程中,钢包的包口、渣线、熔池和包底均存在与熔渣接触的可能。因高温熔体的喷溅粘附或其自然冷却条件下的凝固粘结,导致与其接触的钢包壁面粘钢或粘渣。尤其在包口位置,因温降最大,熔渣易冷却凝固,因此更易产生结渣现象,导致钢包自重增加、有效容积减少、包口直径缩小等问题,不仅影响吊运行车的运行安全,还会影响到下一步的钢水精炼工艺。
针对粘渣问题,一种方法是对粘渣采用烧氧切割或机械拆除,但这大多会损坏炉衬,影响设备周转频率,而且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种方法是在炉衬表面涂抹或喷涂一层涂料,以隔绝熔渣与炉衬的接触,从而达到防止粘渣的目的,如中国专利号2006100186222所描述的“防粘渣涂料”和中国专利号001159747所描述的“脱渣涂料”。但这些专利要么含有石墨、碳化硅等不易被熔渣润湿的物质,价格较贵,限制了其大范围推广;要么含有低熔点物相,在化渣的同时也损害了炉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钢包工作层砖防粘渣涂料,其大部分采用天然原料,价格便宜,来源范围较广,而且反应平衡相熔点较高,在高温下不会形成低熔相,达到防粘渣效果的同时又不会损坏工作层砖。此外,配料中不含碳素,因此也不会产生钢水增碳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包工作层砖防粘渣涂料,其成分重量百分比为:菱镁矿粉料65~85%,石英砂粉料8~20%,生粘土粉料3~8%,磷酸盐2~5%,有机结合剂0.5~2%;水,外加,占粉料总重量的30~45%。
进一步,所述的菱镁矿粉、石英砂粉、生粘土粉的粒度为-200目。
又,所述的磷酸盐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或磷酸二氢铝粉。
所述的磷酸盐的粒度为-35目。
另外,所述的有机结合剂为黄糊精、羟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
优选地,所述的菱镁矿粉的技术指标为:MgCO3≥75%,SiO2≤20%,CaO≤3%,重量百分比计。
优选地,所述的石英砂粉技术指标为:SiO2≥92%,Al2O3≤5%,R2O≤0.3%,重量百分比计。
优选地,所述的生粘土粉技术指标为:Al2O3≥42%,SiO2≤57%,R2O≤0.3%,重量百分比计。
现场使用时,加水量占粉料总重量的30~45%,搅拌均匀后,机械喷涂或人工涂抹在工作层砖上。
本发明涂料中加入少量磷酸盐,用来改善涂料的分散性、和易性,降低用水量,而且还起到高温粘结剂的作用。
本发明涂料中加入少量有机结合剂,用来提高涂料的稳定性,延长使用保存期,而且还起到常温粘结剂的作用。
本发明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基本物理化学变化:一是菱镁矿的分解,方镁石晶体的结晶长大;二是在高温作用下,杂质氧化物之间或杂质氧化物与氧化镁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矿物;三是石英砂发生晶型转变,粘土转化为莫来石和无定形SiO2;最终物相主要为镁橄榄石相和镁尖晶石相和方镁石相,各相结合方式为直接结合,反应过程中无液相出现。
本发明涂料的防粘渣机理为:
在高温下,涂料的平衡物相均为高熔点相,能隔离工作层砖与钢渣的接触,而本身也不易被钢渣溶解;涂料本身存在较大的体积收缩和排气反应,故其与工作层之间不会形成牢固的结合,而是与粘附在其表面的熔渣一起脱落,从而达到防粘渣的作用,并且排出的气体可起到搅拌钢水,辅助精炼,均化钢水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2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诊断试剂盒
- 下一篇:融合RFID的视频监控跟踪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