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湿控法变水温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0429.4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7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熠;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分类号: | F24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3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控法变 水温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控制领域,特别是一种调节空调主机出水温度的节能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主流中央空调系统的主机与室内末端空调设备之间,是通过冷冻水循环来传递冷量的,其供回水温度一般为7/12℃,也有采用6/13℃、5/13℃等技术方案,其共同特点是全年固定供回水温度,可以满足全年最热气候条件下满负荷的制冷需求,但是满负荷运行时间一般只占全年空调运行时间的3%左右,其余时间可提高冷冻水温度运行,若依然固定冷冻水温度运行,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增加使用成本。
据相关文献和大量生产商实测数据,冷冻水温度每提高1℃,节能率为3~4%,整个制冷期内冷冻水供水温度可在7~15℃范围内变动,最大的瞬时节能率可达28%,节能空间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湿控法变水温控制方法,它利用空调区域空气湿度来调节空调主机冷冻水温度,可以在满足制冷制热的条件下,控制出水温度,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具体步骤如下:
1)采集空调区域内空气的湿度;
2)判断空气湿度是否在预设阈值范围内,若是,则维持空调现在状态输出,若不是则转入步骤3);
3)判断空气湿度高于或低于预设阈值,若高于预设阈值上限,则降低空调冷冻水温度,若低于预设阈值下限,则提高空调冷冻水温度。
进一步,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相对湿度。
进一步,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进一步,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空气焓值、空气绝对含湿量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进一步,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空气绝对含湿量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进一步,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空气焓值、露点温度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进一步,在所述空调冷冻水内加入阻垢剂、缓蚀剂、杀菌剂、减阻剂、表面活性剂中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本发明利用冷冻水温度提高时,空调末端设备的降温能力下降较慢,而除湿能力下降较快的规律,监测空调区域的空气湿度,判断冷冻水温度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改善空调主机的运行工况,使空调系统既节能又舒适。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湿控法变水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采集空调区域内空气的湿度;
2)判断空气湿度是否在预设阈值范围内,若是,则维持空调现在状态输出,若不是则转入步骤3);
3)判断空气湿度高于或低于预设阈值,若高于预设阈值上限,则降低空调冷冻水温度,若低于预设阈值下限,则提高空调冷冻水温度。
本发明利用冷冻水温度提高时,空调末端设备的降温能力下降较慢,而除湿能力下降较快的规律,监测空调区域的空气湿度,判断冷冻水温度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改善空调主机的运行工况,使空调系统既节能又舒适。
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相对湿度。
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空气焓值、空气绝对含湿量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空气绝对含湿量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步骤1)中空调区域内空气湿度采用干球温度、空气焓值、露点温度三者组合计算值或其中任意二者的组合计算值。
在所述空调冷冻水内加入阻垢剂、缓蚀剂、杀菌剂、减阻剂、表面活性剂中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未经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04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薄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室内空气中苯的去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