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雨水离线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9868.3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柴宏祥;张峰;王伟杰;鲍燕荣;邹博宇;江强;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C02F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唐开平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雨水 离线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雨水离线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离线控制是针对前期污染较重的暴雨径流,通过分流措施,将前、后期暴雨径流分开处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中的一个基本过程是初期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一般高于后期径流,截留初期径流是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策略之一。城市道路降雨初期径流中COD和SS浓度远高于其他下垫面,街道相对于建筑屋面而言是悬浮固体和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缺水,道路绿化浇洒用水是市政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水资源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离线控制系统,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初期暴雨径流的污染负荷,提高雨水径流出流水质,增大雨水下渗的水量,节省道路浇洒用水。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道路边缘顺序排列的分流装置、滤渠、植草沟和贮水池,分流装置的一个出口通过第一引流管渠与滤渠连通,另一个出口通过第二引流管渠与植草沟连通,第二引流管渠紧靠滤渠一侧且与滤渠并排,滤渠的出水端连接植草沟,植草沟的另一端与贮水池相连接。
上述植草沟底部有渗滤场,该渗滤场从上至下设有土壤层、小碎石层、土工布层、卵石层、钢渣层和粗碎石层,其中卵石层中埋有与贮水池底部相通的导流干管。
分流装置对前期污染较重的路面雨水和后期路面雨水进行分流;滤渠对前期路面雨水进行初步沉淀和过滤;植草沟对滤渠出水、后期路面雨水和植被区雨水进行植物过滤和渗透;贮水池收集植草沟过滤后的出流雨水;贮水池中出流雨水通过导流干管均匀布入渗滤场。渗滤场的作用是增大雨水下渗量并过滤雨水。
滤渠对前期污染较重的路面雨水沉淀和过滤后,前期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大幅消减,植草沟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降低,出流雨水水质显著提高,同时,滤渠能使植草沟中雨水径流速度减小,雨水径流对植草沟表层土壤以及覆盖植物的冲蚀作用显著降低。贮水池收集植草沟雨水径流出流雨水,对出流雨水起调节作用,经植草沟过滤后的较清洁的雨水,优先均匀布入渗滤场,增大了渗滤场的雨水入渗量,减小了市政部门浇灌道路绿化带的用水量。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1、能够有效地降低初期暴雨径流的污染负荷,提高雨水径流出流水质;2、增大雨水下渗的水量,节省道路浇洒用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雨水篦子;2.第一引流管渠;3.第二引流管渠; 4.分流装置;5.滤渠;51.沉淀区;52.碎石;53.粗砂;54.细砂;6.植草沟;7.贮水池;8.溢流口;9.雨水排出管;10.进水管;11.土壤层;12.小碎石层;13.土工布;14.卵石层;15. 钢渣层;16.粗碎石层;17.导流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道路边缘顺序排列的分流装置4、滤渠5、植草沟6和贮水池7,分流装置4的一个出口通过第一引流管渠2与滤渠5连通,另一个出口通过第二引流管渠3与植草沟6连通,第二引流管渠3紧靠滤渠5一侧且与滤渠5并排,滤渠5的出水端连接植草沟6,植草沟6的另一端与贮水池7相连接。
如图2所示,上述植草沟5底部有渗滤场,该渗滤场从上至下设有土壤层11、小碎石层12、土工布13、卵石层14、钢渣层15和粗碎石层16,其中卵石层14中埋有与贮水池7底部相通的导流干管17。
如图1所示,分流装置4的入水口安装有雨水篦子1,雨水篦子1用于收集道路雨水以及拦截雨水冲刷的路面垃圾。分流装置4的前端接有从上一单元贮水池用于排出雨水的进水管10。分流装置4弃流1.5-2mm路面前期暴雨径流,弃流部分前期暴雨径流通过第一引流管渠2引流至滤渠4,后期雨水通过另一条第二引流管渠2引流至植草沟5,第二引流管渠2的过水断面面积,需根据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确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滤渠5的前、后段设为沉淀区51和过滤区,过滤区从前至后依次为碎石52、粗砂53和细砂54,过滤区外层及过滤区内层材料之间用格栅和土工布隔开。滤渠5底部标高与植草沟6底部标高大致相等,滤渠5尺寸根据周边道路暴雨径流的污染物特性确定,滤渠5宽度为植草沟6宽度减去第二引流管渠2宽度。沉淀区51为平流沉淀池,滤渠5具有一定坡度,滤渠坡度根据地形设置,滤渠5出水端标高大致与植草沟6进水端标高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未经重庆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9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叉加强钢板防屈曲耗能墙
- 下一篇:肤感的聚氨酯树脂人造革表面处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