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4010.8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8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顾坤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漆包线 表面 涂覆用 液态 润滑油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漆包线液态润滑油油量检测方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漆包线生产工艺使用如专利号CN201120469923.3所述的设备,用液态润滑油附着于漆包线表面方式来完成漆包线涂覆,以使润滑油能均匀的涂覆在漆包线表面,由于不同漆包线对液态润滑油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能得到更好涂覆效果的漆包线,就需要对所使用的液态润滑油油量进行相应的检测以得到最好的涂油机构运行参数,目前漆包线加工用液态润滑油油量检测方法往往不够合理,业内也没有统一规范,故急需一种较为规范的漆包线加工用液态润滑油油量检测方法对液态润滑油油量进行检测以得到最好的涂油机构运行参数。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根据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特性,采用最合理方式对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油量进行测试,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试料准备,对漆包线进行取样,对于直径小于0.32mm的漆包线,漆包线取样长度为10-11m,对于直径大于等于0.32的漆包线,漆包线取样长度为5-7m;
2)选取一张圆形滤纸,沿滤纸边向圆心切纸,切纸各切线长度相同,切线长度小于圆形滤纸半径,圆形滤纸被切线分成与切线数量相同大小相等的区域;
3)准备一支铅笔;
4)将试料两端悬空固定;
5)先将液体润滑油加工后漆包线卡在圆形滤纸切纸切线端点处,再沿漆包线走行方向反向将切线两侧滤纸交叉,保证漆包线四周与滤纸接触;
6)先沿走行方向握住滤纸交叉部分,再沿漆包线走行方向移动滤纸,对于直径小于0.32mm的漆包线,移动滤纸10±0.2m, 对于直径大于等于0.32mm的漆包线,移动滤纸5±0.2m,每10±5s匀速移动滤纸5m;
7)将滤纸移动至规定长度后,放置60±5s使液体润滑油浸润滤纸;
8)用铅笔画出滤纸浸润润滑油部分边际,以所画边际的最大径与最小径之和的一半作为油量;
9)对油量进行记录;
10)根据所得油量确定涂油机构运行参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三铅笔选择铅芯宽度为0.3mm的铅笔,铅笔主要用来画出滤纸浸润润滑油部分边际,铅芯宽度过宽,所画的轮廓线会过粗进而会影响检测结果,铅芯宽度过窄,所画的轮廓线会过细,滤纸上有些边际会画不清楚进而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经我方多次测试选择铅芯宽度为0.3mm的铅笔最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四固定高度为1-1.5m,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操作,本发明操作时可根据操作人员身高,将待测漆包线设置在相应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八油量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经测试表明所需油量需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精确到整数精度往往不够,基本上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即可,也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本发明为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根据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特性,采用最合理方式对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进行测试,使用者可根据测试所得的结果,确定涂油机构运行参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滤纸示意图:
1、滤纸; 1-1、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根据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特性,采用最合理方式对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油量进行测试。
本发明提供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的一种漆包线表面涂覆用液态润滑油的油量测试方法:
1)试料准备,对漆包线进行取样,对于直径小于0.32mm的漆包线,漆包线取样长度为10-11m,对于直径大于等于0.32的漆包线,漆包线取样长度为5-7m;
2)选取一张圆形滤纸1如图1所示,沿滤纸1边向圆心切纸,切纸各切线1-1长度相同,切线1-1长度小于圆形滤纸1半径,圆形滤纸1被切线1-1分成与切线1-1数量相同大小相等的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40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梯节能系统
- 下一篇:氟化的结构性有机薄膜感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