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3714.3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0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葛;于大洋;丁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创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20/30 | 分类号: | H02S20/30;H02S40/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件 安装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大面积光伏组件的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以单晶硅或多晶硅为主要材料,每片电池片都具有固定的结构与尺寸,多片电池片组装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晶体硅光伏组件。在晶体硅光伏组件中,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先以串联方式相连,然后以并联方式相连,并以固定的位置封闭在光伏组件壳体中。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半导体薄膜沉积在支撑基板上的电池,通过激光划线将这些半导体薄膜划成一块块互相连接的电池。这两种电池的电引线都需要以电线或者焊带的形式从电池的一端伸出,连接到特定的接线盒里,当进行大面积光伏组件安装时,从接线盒里导出引线,再与相邻的电池组件相连,从而将电能汇聚导出。
由于电引线与电池的连接需要焊接,因此,电引线必须被控制在电池的特定位置,而且在安装接线盒的过程中,电引线必须准确地穿进接线盒并连接固定。这些工艺都较为繁琐。而且,在进行大面积光伏组件安装时,需要安装大量输电电缆进行收集传输电能,增加了安装成本。此外,由于引线的载流量较低,当串联较多电池组件时会导致引线两端电压过高,从而影响了引线的安全性和绝缘性。
另外,光伏组件通常需要安装在山坡、建筑物顶部或建筑物幕墙上,组件的倾斜角度将影响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进而影响发电效率。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需要根据实际环境调整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包括:两条截面为L型的导轨、至少一条截面为T型的导轨,所述截面为L型的导轨材质为导电材料,用于收集并传导光伏组件产生的电流。
优选的,所述L型导轨和T型导轨的材质均为导电材料,优选铝或铜。为了有效防止腐蚀,所述导轨采用表面涂层进行处理。采用所述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可以实现以导电导轨代替电能汇流电缆,有效收集并传导光伏组件产生的电流。
此外,所述导轨具有螺栓孔,所述光伏组件的正负极通过导电螺栓固定在所述导轨上。所述导电螺栓很好地发挥了电极和安装固定的双重作用。所述导电螺栓的材质优选不锈钢;所述螺栓孔优选为椭圆形,以方便光伏组件的安装。
为了防止导电螺栓连接处受到污染与腐蚀,在所述导电螺栓连接光伏组件与所述导轨的连接处设置透明片盖,所述透明片盖可以为透明塑料片盖。
另外,所述截面为T型的导轨上沿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螺栓上连接有导线,用于将所述光伏组件沿横向进行串联。此时,所述截面为T型的导轨可以不要求其导电。
优选的,所述光伏组件安装系统还包括一可调节所述光伏组件角度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截面为L型的导轨上的转枢以及与所述转枢连接并可自由调节高度的支撑压缩部件。其中,所述支撑压缩部件优选为千斤顶或液压缸,其表面经过防腐蚀处理以适应户外环境。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光伏组件安装系统,结构简单,采用导电导轨代替电能汇流电缆,无须特意安装大量昂贵的输电电缆;电池组件通过导电螺栓固定在导电导轨上,从而无须再对相邻光伏组件进行电缆连接;可调节光伏组件角度的支撑结构的应用,使得所述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对光伏组件的倾角进行调节,增强了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对复杂安装现场的适应性,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受光发电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光伏组件安装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伏组件安装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光伏组件安装系统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光伏组件安装系统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可调节光伏组件角度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系统,如图1-2所示,包括:两个截面为L型的导轨1和一个截面为T型的导轨3,其中,导轨1和3的材质均为铜,两个L型导轨1分别位于光伏组件8的两外侧,T型导轨3位于相邻两列光伏组件8之间。为了防止户外腐蚀,导轨1,3采用表面涂层处理。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所需电量合理选择导轨1,3的长度以及T型导轨3的数量,也可以根据电池组件8的尺寸调整导轨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创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创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37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冷连轧机导位
- 下一篇:一种生活垃圾分选系统的打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