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79503.2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4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泽明;吴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景江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7/12;C08J3/03;C08G59/50;C08G59/2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徐康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水性 环氧树脂 乳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环氧树脂具有高强度、渗透性强、耐化腐蚀等优点广泛用于工业涂料领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迫切和严格,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水性环氧树脂体系及相关涂料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已报道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一般通过加入有机酸或碱中和成盐增加亲水性,其缺点在于耐水性差、有机酸的存在会使金属机体产生闪锈现象;另外,当与碱性颜填料共同使用时,会对涂料稳定性产生影响。非离子型有中国专利CN101205296A,采用聚醚二元醇与环氧树脂摩尔比1:1反应,得水白色固体状乳化剂,该方法使用三氟化硼乙醚作催化剂,其在空中遇湿气立即水解,分解时生成剧毒的氟化氢烟雾,对生产设备及操作要求较高,美国专利USP5602193采用端羧基聚醚和环氧通过酯化反应引入亲水基团制备环氧乳化剂,该乳化剂中酯易水解,造成其制备的环氧树脂乳液不稳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发明采用环氧树脂与使用单环氧化合物封端的氨基聚醚反应制备环氧树脂乳化剂,然后再用该乳化剂乳化环氧树脂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含有通式为
的环氧树脂乳化剂;
其中E的结构为:
M的结构为:
R为:CxHy 0 <x<20 ,0<y<45。
进一步的,所述的乳化剂主要由以下物质制成,其质量百分比为:
环氧树脂 10%~30%,
端氨基聚醚 30%~60%,
单环氧化合物 10%~20%,
有机溶剂 10%~50%。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当量为100~1000的双酚A型、双酚F型环氧树脂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端氨基聚醚为平均分子量为600~5000。
进一步的,所述端氨基聚醚为ED-600、ED-900、ED-2003系列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单环氧基化合物为十二至十四烷基缩水甘油醚、丁基缩水甘油醚、苄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等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溶剂为丙二醇甲醚、丙二醇乙醚、丙二醇丁醚或乙二醇丁醚中的一种。
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主要由以下物质制成,其质量百分比为:
环氧树脂 40%~80%,
环氧树脂乳化剂 8%~16%,
去离子水 10%~50%,
环氧稀释剂 0%~5%。
进一步的,所述环氧稀释剂为十二至十四烷基缩水甘油醚、丁基缩水甘油醚、苄基缩水甘油醚、苯基缩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制备所述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制备:
(1)在反应装置中,加入所述的端氨基聚醚,升温至40~90℃;
(2)滴加单环氧化合物,恒温反应2~5h;
(3)步骤(2)反应完成后降温至室温,加入环氧树脂,升温至40~90℃反应2~5h,反应完成即得环氧树脂乳化剂。
2. 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1)将1制备的环氧树脂乳化剂及环氧树脂、环氧活性稀释剂按所述比例加热混合;
(2)在高速剪切下缓慢滴加去离子水,加完后继续分散5~20min,即得一种非离子型水性环氧树脂乳液。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在乳化剂是环氧树脂、端氨基聚醚、单环氧化合物反应制备的端基为环氧基的乳化剂,能参与固化成膜反应,对漆膜性能影响较小。
(2)本发明采用环氧基和氨基反应,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不需要催化剂,增加生产的可操控性和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景江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景江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95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