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场下原位生成的混合颗粒增强耐磨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8762.3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4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涛;焦雷;李惠;陈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场 原位 生成 混合 颗粒 增强 耐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多元混合颗粒原位增强耐磨铝基复合材料及其磁场下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7系铝合金中Zn的含量高达5.1-6.1%,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损性能,合金中其他元素如镁、硅、铜、钛等含量也较合理,使得7系铝合金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都较高,同时这些元素和高温条件下通入的氨气也可能相互反应生成一些其他的能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的增强颗粒。7系铝合金机械性能与物化性能都较好,在航空航天、机械设备、磨具加工、工装夹具等方面应用较广泛。在这些工作场合中摩擦磨损会消耗机器运转的能量,损坏设备,缩短机器与零件的使用寿命,因而提高材料的耐磨损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以增强材料的耐磨性为主要目的材料制备中,较少有用到原位复合技术尤其是其中的气—液合成技术。原位复合所得材料中增强相与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生成增强颗粒的速度较快,接触表面洁净无污染,所生成的增强颗粒尺寸细小且分布均匀,材料性能较好。由于原位复合材料的各种优异性能,原位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泛运用于材料制备中。原位复合技术在改善材料性能,增强材料耐磨性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人们发现各种外场在材料的制备中会影响增强颗粒的形成与分布,如旋转磁场具有细化晶粒、改变晶体生长形态和影响颗粒分布等作用。在适当的低频旋转磁场中,颗粒将随熔体做旋转运动和在离心力与电磁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做径向的迁移运动,因此适当的旋转磁场下颗粒将分布的更均匀。同时颗粒在迁移的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颗粒的边缘将逐渐钝化,颗粒的形态更圆润。因而适当旋转磁场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将会有极大的改善。研究表明,旋转磁场作用下,金属熔液还将进行对流运动,在本实验中,可以驱除未参加反应的惰性气体,防止生成的复合材料中含有气泡空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混合颗粒增强耐磨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7系铝合金高温熔液中加入K2TiF6粉末添加剂并通入含氨气体后通过气—液合成生成增强颗粒,然后在反应体系外加上低频旋转磁场,从而得到性能较好的混合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这种制备方法能明显的提高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以及耐磨性能,而且工艺连续性好,反应所得金属熔液可直接浇注成型。
本发明一种磁场下原位生成的混合颗粒增强耐磨铝基复合材料,是通过下述步骤制得:
(1)将K2TiF6粉剂预制为粉末添加剂备用;
(2)将7系铝合金加入坩埚,在高温下熔融;
(3)将粉末添加剂置于高温铝合金熔液中,并向熔液中通入含有氨气的惰性气体,进行原位反应;
(4)在坩埚外围加上低频旋转磁场,对反应体系进行处理;
(5)将处理后的金属熔液精炼、扒渣、静置,然后浇铸到模具中,得到耐磨铝基复合材料。
上述步骤(1)中反应物K2TiF6粉剂在350℃下烘烤3h,充分去除结晶水,然后冷却、研磨和筛选得到粒度≤300μm的粉末添加剂。
上述方法中原位反应温度为900—1200℃。
步骤(3)中按金属熔体质量的5-25%加入K2TiF6粉末添加剂,并通过石英导管向金属溶液中通入含有氨气的惰性气体,进行原位反应,通入气体时间为20-50分钟。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含有氨气的惰性气体中氨气体积分数为20-50%,其流量为50-150ml/min(标准状况下)。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低频旋转磁场的磁场频率为3 Hz,励磁电流为200 A,磁场作用时间为3-7min。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静置温度为650-750℃,静置的时间为5-15min。
本发明利用K2TiF6粉末添加剂、铝液和7系铝合金中各种其它合金元素在高温中与氨气相互反应生成Al3Ti、 AlN、Mg3N2等多种增强颗粒来制备铝基复合材料,并在制备过程中加上低频旋转磁场来改善颗粒的形态与分布。原位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的增强颗粒外表面干净无污染,形态圆润,颗粒尺寸细小,在基体中分布均匀,颗粒与基体的界面结合优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8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轮辙车辆的非转向的驱动轮的独立悬架
- 下一篇: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