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银花速溶茶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77779.7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9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慧娟;林冰;周英;赵致;刘雄利;俸婷婷;陈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银花 速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品加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山银花速溶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山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忍冬Flos Lonicerae Confusae.植物的干燥花蕾,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抗病毒、保肝利胆的功能。几千年传统经验及近代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都证明山银花对于多种病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以前的药典认为,山银花与金银花“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以及“用法与用量”完全一致。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两种银花在临床应用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国家《药典》对两种银花是一视同仁的,等同的,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2005年版《药典》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两项,因它们有很大的不同。金银花和山银花从来源、性状、成分等方面比照,有很大不同,在使用中应注意区别。
速溶茶的研制始于1950年的美国,是以成品茶叶或茶鲜叶为原料,提取水溶性成分精制成一种没有茶渣,用热水、凉水甚至冰水即冲即溶的茶制品。速溶茶保留了茶的主要风味和有效成分,并以其健康、快捷、方便、卫生的特点迎合现代饮料消费时尚。山银花作为茶饮品已具悠久历史,老少皆宜,更适合于夏天饮用。本发明将山银花原料进行深加工,采用现代工艺将其制备成速溶茶粉,必将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被众多的消费者所喜爱,不仅能提高山银花茶的产品附加值,并且能成为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山银花速溶茶的生产方法,它生产的产品速溶性好,汤色黄绿,清彻明亮,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可口。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山银花速溶茶的生产方法,取山银花药材,按料液比为1:10~1:25的比例加入沸水进行第一次浸提,自然浸泡20~50分钟后,将浸提液过滤,滤渣按料液比1:10~1:25的比例加入沸水进行第二次浸提,自然浸泡20~50分钟后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再将滤液进行浓缩;将浓缩后的茶汤进行干燥,干燥后进行分装,即获得成品。
在干燥时,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加入山银花药材质量1~5%的β-环糊精或麦芽糊精。
所述的浓缩为减压浓缩或膜浓缩;所述的干燥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或真空微波干燥。
减压浓缩的温度为50~80℃,在真空度0.07MPa下进行真空浓缩;将浓缩后的茶汤装入托盘,在-40~-50℃下进行预冻,预冻好的茶液放入干燥室内,干燥室的真空度为50~100Pa,使茶液固体处于升华状态;开始时的升华温度为-15~-20℃,再干燥温度为20~25℃。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技术效果,特进行以下实验。
1.1实验设计
确定山银花速溶茶的最佳制备工艺。
1.2试验材料与仪器
1.2.1试验材料
1.2.2试验仪器
1.3方法与结果
1.3.1质量评价指标
1.3.1.1速溶茶得率的测定
准确称取山银花原料质量G1、添加剂质量G2和所制备的成品速溶茶的质量G3,按下式计算山银花速溶茶得率:
1.3.1.2溶解性能的评定
称取制得的山银花茶粉2份,每份0.5克,分别加入150mL热水及冷水冲泡,进行溶解性能的评价,评分标准如下:
表1.1 速溶茶溶解性能评价
1.3.1.3速溶茶品质的感官评价
称取制得的山银花茶粉0.5克,加入150mL热水冲泡,冲泡2分钟后按“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的顺序逐个进行审评,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其品质。感官评定小组由 8 位人员组成,以汤色、香气、滋味等方面作为评定指标。评分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表1.2 速溶茶品质感官评价
1.3.2速溶茶制备工艺的优化
1.3.2.1提取用水的选择
文献研究表明,当水质硬度较大时,将影响茶中有效成分的浸出,且会影响所制备茶粉的溶解性能、汤色等,因此为确保浸提所使用的水质,本研究采用新鲜蒸馏水。
1.3.2.2基本提取工艺的选择
①水提工艺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7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加压泵出力轴润滑结构
- 下一篇:波浪管折流栅式方形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