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吊点救生艇艇钩有载同步脱钩操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3580.0 | 申请日: | 2012-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3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冰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23/58 | 分类号: | B63B23/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吊点 救生艇 艇钩有载 同步 脱钩 操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艇钩操纵装置,尤其是一种针对双吊点救生艇艇钩有载同步脱钩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救生艇作为海上大型舰船或海洋平台必配的救生装备承担着海难事故发生时的逃生手段,当救生艇使用时,需通过船上的吊架连接救生艇艇钩将救生艇下放至水面脱钩。早期的救生艇只能在下放至水面后无载脱钩,但在紧急情况下,有可能需要在下放至水面附近时进行有载状态下脱钩。长期以来各国对救生艇艇钩脱钩装置的改进始终围绕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上生命安全公约(SOLAS)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1974年SOLAS公约规定救生艇应设置与吊索迅速但不必同时脱开的要求,故仅需在吊索和艇钩之间设置链环,确保两者能在救生艇浮于水面后脱开即可。SOLAS公约83修正案要求1986年6月1日建造的船舶应配备有载(110%满载)脱钩能力的艇钩,之后国外建造的救生艇虽然多数配备了有载释放艇钩,但由于SOLAS未对同步脱钩指定明确要求,使得一些艇钩设计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造成不能脱钩、意外脱钩或不能同时脱钩的情况发生,因艇钩问题造成的人员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1996年IMO修订的SOLAS公约规定了对1998年以后建造的船舶救生艇应设置具有无载和有载同步脱钩功能的艇钩,并要求通过设置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确保艇钩在救生艇下放中途不意外脱钩,当救生艇到达水面后通过水压实现有载自动脱钩。配置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的救生艇艇钩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有载脱钩需要利用作用于艇钩的载荷,而保持有载下的不脱钩则依赖于静水压力连锁机构。因此,静水压力连锁机构既是防脱钩安全保护装置又是脱钩操纵装置,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在救生艇到达水面之前释放,静水压力连锁机构无法解锁,需另外设置克服静水压力的机构实现有载脱钩。更重要的是设置了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的艇钩一般需设计成载荷不过回转中心结构。
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结构包括膜片、活塞、弹簧、管结头、管道、通气阀、入水口、传动软轴等,本身结构较复杂,如其故障或失效将直接导致艇钩意外脱钩或不能脱钩。实践证明,配置了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的救生艇艇钩,安全事故并未减少,通过对所发生的救生艇下放事故的原因分析,除了人员操作失误,船上吊机故障等艇钩之外的原因,艇钩本身结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由于SOLAS不断提出对救生艇艇钩的改进要求,可能会造成艇钩过于复杂,不便使用和维护的负面作用。从使用角度出发,艇钩设计要简单实用,脱钩操作要力求可靠,避免因使用不当造成事故或安全隐患。
SOLAS原规定救生艇收放演习时,船员必须随艇,由于事故频发,IMO海上安全委员会(MSC)迫于业内人士强烈呼吁的压力,在2004年5月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SOLAS修正案(MSC.152决议),放宽了救生艇演戏训练时的载人要求。允许平时在进行救生艇收放演习时可不搭载操作人员,但至少三个月应进行一次救生艇落水操作,并指定操作人员随艇。
2011年5月20日闭幕的IMO第89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了酝酿已久的对救生艇钩技术要求的SOLAS公约和救生设备规则修正案。该两修正案关于新艇钩的要求将于2013年1月1日生效,要求从2014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船舶的救生艇必须配备符合新要求的艇钩,并要求从2014年7月1日起最晚不迟于2019年7月1日完成对现有艇钩的改装或更换新艇钩及操纵装置。因此,针对目前艇钩存在的问题,设计符合新要求的救生艇艇钩及艇钩操纵装置时间紧迫,应用前景良好。
本发明以载荷过回转中心设计的艇钩为操纵对象,实现不设静水压力连锁机构的艇钩操纵装置的设计方案,同时满足救生艇艇钩无载和有载同步释放要求,并力求结构简单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同时满足救生艇有载和无载释放要求而提供的一种双吊点救生艇艇钩有载同步脱钩操纵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35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目系统中基于GPU的实时绘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去深盲孔底部毛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