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减速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1287.0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7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道祖尾龙太;寺岛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P3/24 | 分类号: | H02P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速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减速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半导体功率转换器驱动电动机的装置中,通过控制转换器的输出频率,进而控制输出电压实现对电动机的加速/减速控制。其中,作为减速控制方式,是将转换器的输出频率从当前频率逐渐减小至零频率的方式。
此时,对于转换器的输出频率变成零频率的情况,有时如果包含电动机和其负载在内的惯性较大而减速时间较短,则电动机的实际速度不追随于转换器的输出频率,在转换器的输出切断后电动机也无法完全停止而以自由运行状态旋转。
作为对策存在一种直流制动方式,即,可以通过向电动机施加直流电压,对停止定时或制动和扭矩进行调节。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技术,即,在电动机驱动装置中,在电动机的直流制动时将初始施加电压设置得较小而逐渐增加施加电压。由此,根据专利文献1,在刚刚输入了停止指令后,加速扭矩消失,立即作用有制动扭矩,从而可以缩短制动时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1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电动机停止时,电动机的施加电压被控制为从非常大的值一下子变为零,存在电动机发生振荡等的可能性,因此容易变得难以使电动机(motor)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处,并容易变得难以使电动机顺利地停止。
另外,假设为了使电动机顺利地停止,如果直到电动机停止为止将电动机的施加电压维持为较小值,则为了获得使电动机停止所需的作功量,必须使得直流制动时间变得非常长,因此很难使电动机在短时间内停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加减速控制装置,其可以使电动机以短时间且顺利地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1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其使电动机进行加减速,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部,其驱动所述电动机;以及控制部,其以在使所述电动机停止时进行直流制动的方式,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具有:分割部,其将直流制动时间分割为N个期间,其中,N设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设定部,其针对所述分割得到的N个期间中的各个期间,将直流制动电压设定为最终期间的振幅最小;以及制动控制部,其以按照所述设定的N个期间的直流制动电压进行直流制动的方式,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直流制动时间的前半段可以增大直流制动电压,可以获得作功量,所以可以缩短直流制动时间。另外,在直流制动时间的后半段可以减小直流制动电压,可以减小电动机停止定时中的电动机的施加电压的变化量,可以使电动机顺利地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即,可以使电动机以短时间且顺利地停止在目标停止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加减速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可变速控制装置100进行说明之前,使用图9,对基本方式所涉及的可变速控制装置1进行说明。
可变速控制装置1利用半导体功率转换器3驱动电动机M。即,可变速控制装置1基于由控制部14实现的控制,利用半导体功率转换器3将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力向电动机M供给,由此驱动电动机M。
具体来说,可变速控制装置1具有平滑部13、半导体功率转换器(驱动部)3、电流检测部10以及控制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12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建筑物二次结构的预制套管结构
- 下一篇:简易手动拉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