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贯通地线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4256.2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8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宇;王念力;胡贵宝;张照阳;张慧芳;陈耀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8 | 分类号: | H01B5/08;H01B1/0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贯通 地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贯通地线。
背景技术
前述的铁路贯通地线也称铁路贯通地缆或铁路贯通电缆,其功用是使铁路全程电气系统接地电位保持基本一致,使铁路电气系统设备接地安全可靠,快速消除电磁干扰,迅速消除雷电电流、短路电流及牵引电流,对人员和设备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关于铁路贯通地线的技术信息可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大量见诸,现略以例举如下文献:CN201060694Y推荐有“一种铁路综合贯通地线”,揭示了由六个导体与位于六个导体的中央的一个中心导体绞合构成缆芯,并且在缆芯外挤覆护套;CN201068154Y提供有“结构改进的环保贯通地线”,揭示了缆芯由一组(六根)金属导体和位于一组金属导体中央的报警线绞合构成,并且在缆芯外设置护套层;CN201194182Y介绍有“用于铁路信号系统的铜包钢贯通地线”,缆芯结构同前述CN201060694Y,在缆芯外设置护套;CN201259797Y揭示有“一种导电高分子护套铁路综合贯通地线”,缆芯由一个中心导体加六个外围导体以及进而加十二个外层导体绞合构成(业界习惯称这种缆芯为1+6+12),并且在缆芯外设置护套层;公开号CN101575681A披露有“一种电缆线材的多元铝基合金及其铁路综合贯通地线”,结构与前述CN201259797Y相似;CN201765863U公开有“用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复合护套贯通地线”,缆芯由一个导体与一个中心导体绞合构成,并且在缆芯外依次设置内护套和外护套;CN202084330U公诸有“一种用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贯通地线”,该专利的宏观结构与前述CN201259797Y相同;CN201590267U公告有“一种铁路综合贯通地线”,缆芯结构同样与前述CN201259797Y相同,并且在缆芯外设有热塑性导电高分子护套;CN101546621A公布有“柔软型铁路贯通地线”,缆芯由信号线(一至四根中任一)、位于信号线外的八根导体和位于八根导体外的十四根导体共同绞合构成,并且在缆芯外设置外护套,外护套为高导电聚烯烃材料或高导电橡胶材料,等等。
并不限于上述例举的专利公开的铁路贯通地线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那就是在缆芯外均设置有护套层(各专利对护套层的称谓不一,但实质是相似的),这种结构的铁路贯通地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通弊:其一,由于将缆芯设置于护套层内,因此柔软性较差,弯曲倍数相对于线缆直径而言较小,于是在敷设时由于硬度大可挠曲性差而致使施工麻烦;其二,护套层(导电塑料或导电橡胶)虽然可对缆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由于导电性能差,接地电阻偏大泄流缓慢并且如果阻燃效果欠佳而易着火;其三,制造工艺冗长,因为在缆芯形成后需对其挤覆护套层,因此工艺步骤多。
经申请人所作的大量市场调研表明:之所以在迄今为止实际应用以及文献报道的铁路贯通地线的缆芯外设置护套层,是因为构成缆芯的导体自身结构不合理所致。尤其是业界的习惯设计思路受到传统的电线电缆结构束缚而往往将对缆芯的保护寄托于护套层,从而忽视或称偏废了对构成缆芯的导体的自身结构以及材料的探索。例如,如果撤弃护套层而将例如六根铜导体与一根中心铜导线绞合后作为直接付诸使用的铁路贯通地线,那么由于铜的耐腐性能较为脆弱,难于胜任长期处于地下环境工作,这就是前述为缆芯设置护套层的原因所在。又如,如果撤去护套层,而将导体外表面构成铅层即构成铅包铜导体,那么由于铅具有毒性,在敷设时对施工人员的身体有害,尤其在敷设于地下后会给土壤和水系造成污染。再如,如果使用铝包铜导体,那么铝的防腐能力脆弱,通常在地下1-3年后便遭严重腐蚀而失去对铜导体的防护。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得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优异的柔软性而藉以方便敷设施工、有利于增进耐腐蚀效果而藉以保障长久的使用寿命、有益于避免产生污染而藉以体现环保和有便于摒弃护套层而藉以体现方便制造的铁路贯通地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42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电话的电池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