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2328.X | 申请日: | 2012-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9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顾兆俊;时旭;徐皓;刘兴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G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刘朵朵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生态 养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池塘养殖环境,尤其涉及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水产品是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据《中国渔业年鉴2010》资料,2009年我国有池塘养殖面积416.4万公顷,养殖产量1852多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51.1%以上。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现,养殖过程中投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除20%-30%被养殖生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全部进入养殖环境中,养殖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除部分随排放水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外,大约60-70%沉积到池塘底泥中,养殖过程中投入的药物和化学品等也在水体或底泥中的积存。池塘底泥中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不仅会导致池塘水体下层长期缺氧,池塘底部处于还原状态,还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对鱼类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引起池塘养殖水质恶化,病菌大量繁殖,严重影响到养殖生产安全。
大量的研究文献认为,池塘底泥即是污染源也是营养库,池塘水体初级生产力需要的大量营养盐来自底泥,合理的释放和利用池塘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池塘水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改善淡水鱼类养殖生态环境也去除异味改善品质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养殖基地采用加配一定比例面积的人工湿地进行生态养殖。其方式主要是把数个池塘和一片人工湿地串联起来进行微流水循环净化的生态养殖模式,但此种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某个池塘发生病害就会连带到整片区域的其它池塘;还有此种养殖模式所需要配备的客观条件不适用于小型养殖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1、现有的生态养殖采用加配一定比例面积的人工湿地进行,其方式主要是把数个池塘和一片人工湿地串联起来进行微流水循环净化的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生产过程中某个池塘发生病害就会连带到整片区域的其它池塘;
2、养殖模式所需要配备的客观条件不适用于小型养殖场。
3、池塘底部的污水还有丰富的可供水生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未能得到利用。
4、目前多种池塘养殖的淡水鱼类尤其草鱼多靠人工配合的饲料进行喂养,几乎不投喂青饲料,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以及鱼肉的肉质有不利影响。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矩形池塘1,所述池塘1两岸依次设有对称的固定桩2,一对固定桩2上连接固定一组生态设施6;所述生态设施6包括浮性框架601,所述浮性框架601呈长条形,所述浮性框架601四周上方竖直设置一层网606,下方与对应的长条形水下箱体607连接,所述水下箱体607两侧面开有均匀分布的过水孔6071,所述浮性框架601所围成的区域内种植可供鱼食用的水生植物602,所述水下箱体内盛放用于净化水质的生物填料605,所述生物填料605的颗粒直径大于所述过水孔6071的孔径;所述生态设施6还包括进水管603,所述进水管603设于浮性框架601的上方,并与池塘1底部的水泵609连通,所述进水管603两侧均匀开设出水孔604,所述水泵609将池塘底部的污水经进水管603从所述出水孔604喷在所述浮性框架601内,所述出水孔604的总面积与所述水泵609的功率相匹配。
进一步的,生态设施6之间间隔8-15米。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设施6通过绳索3固定在固定桩2上。
进一步的,所述池塘1还设有投饲台4和增氧机5,每套生态设施6与所述投饲台4、增氧机5的间距大于10米。
进一步的,所述浮性框架601呈矩形,并由长宽比为1:2~1:4的框架单元沿长度方向组合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605为占体积水下箱体607容积70-90%的陶粒以及植物生长基质。
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602为水雍菜或水芹菜。
进一步的,所述网606的网目大小为1~3cm。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套组合设施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水泵将池塘底部含有供植物生长营养物质的污水从底部泵到水面上的进水管,从进水管两侧的出水孔喷出,喷洒在生态设施的水面上方,一方面,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喷洒在水生植物上,水生植物得以充分吸收,供鱼类食用,同时,浮性框架上方的网将可以防止鱼游进生态设施内,还能对水生植物形成阻挡,防止鱼将整颗水生植物从生态设施内拖拽出来,对生态设施造成破坏;另一方面,生物填料对进入生态设施的污水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从水下箱体侧壁上的过水孔排出,进入池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23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