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离开关的保护挂钩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8978.2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3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丛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天东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50 | 分类号: | H01H1/5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开关 保护 挂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挂钩,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离开关的保护挂钩。
背景技术
目前,隔离开关上的触指与触头直接接触,当有过电流通过或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触指会突然从正常合闸处弹出,这样产生的电弧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而要保证正常通电,则需非常大的合闸夹紧力,往往使接触部位在多次分合闸后磨损严重,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的保护挂钩,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时,触指与触头突然分开造成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离开关的保护挂钩,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一主轴,底座上还设有两支柱绝缘子,一支柱绝缘子上活动连接导电臂一端,导电臂的另一端上设有防脱钩,另一支柱绝缘子上设有防脱钩放置槽。
进一步,主轴通过拉杆设置有拉杆绝缘子,拉杆绝缘子另一端连接到导电臂上。
进一步,拉杆通过主轴连接有接头。
更进一步,防脱钩放置槽中设有限位螺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通过机械力来实现触指和触头的分离和闭合,当有过电流通过触指和触头时,由于导电臂是直线型受力,有效的把所受电动力传导到两端的支柱绝缘子上,保证了触指和触头的正常通电,而导电臂上的防脱钩和限位螺栓,减少电动力对支柱绝缘子的冲击,更好的保证了通电的正常,避免因意外造成的触指和触头的突然分离产生电弧对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且接触部位在多次分合闸后也无明显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当需要分离触指和触头时,只需使用机械力就可实现触指和触头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触指和触头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指和触头闭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中:1、底座;2、主轴;3、支柱绝缘子;4、导电臂;5、防脱钩;6、放脱钩放置槽;7、拉杆;8、拉杆绝缘子;9、接头;10、限位螺栓;11、触指;12、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隔离开关的保护挂钩,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一主轴2,底座1上还设有两支柱绝缘子3,一支柱绝缘子3上活动连接导电臂4一端,导电臂4的另一端上设有防脱钩5,另一支柱绝缘子3上设有防脱钩放置槽6;主轴2通过拉杆7设置有拉杆绝缘子8,拉杆绝缘子8另一端连接导电臂4;拉杆7通过主轴2连接有接头9;防脱钩放置槽6中设有限位螺栓10。
通过机械力来实现触指和触头的分离和闭合,当有过电流通过触指和触头时,由于导电臂是直线型受力,有效的把所受电动力传导到两端的支柱绝缘子上,保证了触指和触头的正常通电,而导电臂上的防脱钩和限位螺栓,减少电动力对支柱绝缘子的冲击,更好的保证了通电的正常,避免因意外造成的触指和触头的突然分离产生电弧对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且接触部位在多次分合闸后也无明显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当需要闭合触指11和触头12时,只需向下拉动接机构9,接机构9带动拉杆7从而带动拉杆绝缘子8向下运动,拉杆绝缘子8与导电臂4连接,导电臂4向下运动,防脱钩5卡在支柱绝缘子8的防脱钩放置槽6内,限位螺栓10对防脱钩5限位,防止因意外等原因造成的触指与触头突然分离产生的电弧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当需要分离触指与触头时,需用向上顶起接机构9,接机构9带动拉杆7和拉杆绝缘子8动作,向上顶起导电臂4,从而使得防脱钩5脱离防脱钩放置槽6,实现触指和触头的分离。
本结构是通过机械力来实现触指和触头的分离和闭合,避免因意外造成的触指和触头的突然分离或闭合产生电弧对工作人员的人身伤害。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天东电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天东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89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