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地圈养舍内鸡粪除臭及提前堆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5056.6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5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耿爱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05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圈养 舍内鸡粪 除臭 提前 堆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畜牧业环境控制和粪便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地圈养舍内鸡粪除臭及提前堆肥方法,主要针对我国中小规模养殖场,尤其是农村散养户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养鸡有多种方式,其中蛋鸡笼养和肉鸡网床饲养非常普遍。由于这两种方式都使鸡只远离地面和粪便,同时又采用笼或者网进行限制饲养,因此统称为离地圈养。
在离地圈养的鸡舍内,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或者农村散养户的鸡舍,鸡粪一般通过笼底或网底直接落在地面上。由于农户养鸡普遍采取的清粪方式为人工清粪,即利用铁锹等工具将鸡粪铲出舍外,工作量大,不能做到每天及时清粪,常常由于清粪不及时或者不彻底造成舍内鸡粪堆积和发酵,产生恶臭污染环境,影响鸡只和农户自身健康。
秸秆即农作物的茎秆,以往秸秆在畜禽粪尿处理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粪便堆肥过程中的“调理剂”来使用(见《土壤》,1996年28卷第1期: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Ⅳ—防止粪肥氨挥发的研究),即将秸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到粪便中,利用秸秆的高C/N比来调节鸡粪自身的低C/N比。加拿大也利用秸秆等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见《Asian-Austral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9年12卷第7期:Eliminating wast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manure management)。但以上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秸秆只是作为粪便C/N比的调理剂来应用,使用量少;其次是在鸡粪清除出鸡舍后在田间准备堆肥时才开始添加,因此秸秆与粪便接触晚,起作用时间短,相应的后期粪肥堆制时间较长,同时没有关注到鸡舍内的环境恶臭问题和对鸡只、饲养人员健康的影响。
本发明是基于公开的《中国家禽》2011年,33卷,第5期的“秸秆覆盖对鸡舍氨气排放和环境恶臭影响效果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的“锯末覆盖降低猪舍氨气挥发效果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36卷,第1期的“家畜粪尿堆肥化处理技术”;《土壤肥料》1996年,3卷,第4期的“家禽粪便的微生物除臭法” ;《农村生态环境》1995年,11卷,第4期的“微生物制剂EM控制鸡粪堆制过程恶臭的研究”,以及已公开的中国专利CN 101703887A“除臭剂”中使用EM原液作为主要成分等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来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地圈养舍内鸡粪除臭及提前堆肥方法。
一种离地圈养舍内鸡粪除臭及提前堆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水量在10wt%以下带茎叶的干品玉米秸秆或者小麦秸秆,用揉搓机或铡草机粉碎至长度小于3 cm,与含水量7wt%以下的松木锯末按重量份数比7: 2-3混合成秸秆混合物;
(2)将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原液与水按体积比1:15-20稀释成微生态菌液;其中EM原液为经显微镜计数活菌数≥3亿cfu/毫升;
(3)首先在鸡舍地面上铺设一层秸秆混合物,厚度为2-3 cm,其上喷洒一层上述微生态菌液,以表面湿润即可;落粪2天后,其上均匀覆盖一层上述秸秆混合物,厚度为2-3 cm;继续落粪2天,再在粪上覆盖一层秸秆混合物;如此循环到第6天后,在秸秆混合物覆盖层表面喷洒一层微生态菌液,然后将同侧地面的鸡粪打堆,堆成底宽1-2 m,顶宽0.5-1 m的梯形垛堆,高度为距离网架或笼架10 cm,并用厚塑料膜完全封严;
下一批鸡粪落下后仍按上述方法循环处理,同时保持通风排湿;打堆4-5次即落粪24-30天后,将舍内地面所有已打堆和零散的鸡粪统一清除出去;清粪过程中翻动并把不同粪堆重新混合,舍外重新打堆,使新堆的鸡粪温度保持在温度为45-50℃,堆体内水分含量为50-60%,pH值为6-8,并用塑料膜封严,继续堆制30-40天腐熟成肥。
此方法针对中小规模养鸡舍应用,每舍养鸡数量不超过5000只,每舍每天鲜鸡粪产量不超过500 kg,每天秸秆混合物使用量占鲜鸡粪重量的10-20%。
此方法适用于鸡只30天以内饲养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50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