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3604.1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9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鲍常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华利模具加工店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2;B29C3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收 成型 塑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胶成型模,特别是涉及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通用,工程塑料在强度和精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使得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建筑器材、汽车工业、日用五金等众多领域,塑料制品所占的比例正迅猛增加。随着人们对塑胶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塑模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以现有的模具技术来说,为提高生产效率仅能依靠增加注塑机及模具设备来实现,但这不仅会增加硬件成本,而且相应的设备维护费及消耗的电能、水能等运行费用及人工费也是不小的开销,因此,生产成本的巨额增长严重限制了塑胶行业的发展。
现有市场上的接收光罩,其体积要求该塑胶件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成型界面,现有的塑胶模具成型效率低,成品率低,导致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其可以使接收光罩迅速成型,同时加工4个接收光罩,提高塑胶模具的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成品率,简化了生产工序,使得实际生产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适合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该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包括定模、动模、进料口和冷却水流道,所述定模的定模板上安装有导套,导套内插有可活动的导柱,导柱固定于动模的动模板上,动模通过导柱进行开合运动;所述动模与定模对应咬合后形成4个成型形腔, 4个成型形腔成矩形对称排布,所述成型形腔为上端面开口的长条盒状腔,长条盒状的成型形腔两端为圆弧形边,长条盒状的成型形腔的剩余两边为直边,成型形腔的上端面开口的两个圆弧边缘水平向外延伸成翻边,成型形腔的上端面开口的其中一个边缘成水平向外延伸成翻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其可以使接收光罩迅速成型,同时加工4个接收光罩,提高塑胶模具的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成品率,简化了生产工序,使得实际生产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适合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的成型形腔的三维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该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包括定模1和动模2,所述定模1的定模板3上安装有导套6,导套6内插有可活动的导柱7,导柱7固定于动模2的动模板4上,动模2通过导柱7进行开合运动;所述动模与定模对应咬合后形成4个成型形腔5, 4个成型形腔5成矩形对称排布,所述成型形腔5为上端面开口的长条盒状腔,长条盒状的成型形腔两端为圆弧形边,长条盒状的成型形腔的剩余两边为直边,成型形腔5的上端面开口的两个圆弧边缘水平向外延伸成圆弧翻边8,成型形腔的上端面开口的其中一个边缘成水平向外延伸成直翻边9。
本发明一种接收光罩成型塑胶模,其可以使接收光罩迅速成型,同时加工4个接收光罩,提高塑胶模具的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了成品率,简化了生产工序,使得实际生产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适合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华利模具加工店,未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华利模具加工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3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