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02752.1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8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金丹越;白献宇;金相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丹越;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金相灿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垄沟 漫流 生态 净化系统 构建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属于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垄沟是在农业耕作中常见的土地平整方式,其中垄高于地面,沟是用于排、灌、上肥等的沟,低于地面,连续的垄沟可以形成高低起伏的地面。将垄沟的形态借鉴到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尤其是针对坡面漫流的净化,垄沟对污染物拦截净化效果较好。
相关研究表明,修建下凹式形态的地表结构具有显著的环境、生态效应,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延长地面汇流时间,削减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水量、改善区域生态水文环境等多种生态环境效应,修建下凹深度(0.1~0.3m)、面积比例(10~30%)的下凹式结构可以基本削减3年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1h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并且下凹形态的绿地系统对N、P等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可达40~50%左右。
根据对下凹式形态的地表结构研究的结论以及考虑到工程土方的合理消化,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对地表进行有序的土方挖、填,形成“垄沟”形状,其中的“沟”即是下凹式的结构,沟低于地表面,有一定的下挖深度,可以对雨水、地表径流水进行一定的存蓄和净化,垄是利用挖方原地消化堆成,并在垄沟上恢复乔灌草植被系统。在对净化漫流的污染治理方面,进行垄沟状生态系统构建的方法在我国尚无报道与应用的先例。本发明是根据多年的生态修复工程经验积累的一种方法,不仅构建方法简单、易操作,而且工程量小、投资少,可操作性强,可以作为新建生态修复工程的工艺方法也可以是在已有修复工程基础上的改造方法,适用性广,不会扰动原有系统。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2个步骤:①步骤为确定构建区域,②步骤为构建垄沟。
其中,①步骤为选择在地形坡度为≤15%的缓坡范围为构建区域。
其中,②步骤为在与斜坡垂直方向上开挖多个平行间隔的浅沟1,其中浅沟的开挖深度为30cm,边坡比≤1∶2,开挖宽度至少1m,在浅沟中连续或间隔填充碎石5,粒径3-8cm,填充高度20cm,浅沟上可种植耐湿灌木植物4;在浅沟地势低的一侧堆放土垄2,土垄宽度至少1m,边坡比≤1∶2;在土垄上种植乔木或灌木植物3。
其中,浅沟和土垄上的草本植物为自然生长。
本发明特点如下:
1.该方法适用性广,可以用于新建工程,也适用于已建工程的改造;
2.该方法巧妙,工程量小、投资少;
3.该方法便捷、易操作,技术难度小,易普及推广;
3.该方法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断面示意图;
图中:1为土垄,2为浅沟,3为乔木或灌木植物,4为耐湿灌木植物,5为碎石。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垄沟状漫流生态净化系统的构建方法如下:先确定构建区域,选择在地形坡度为≤15%的缓坡范围为构建区域;然后进行地形改造,在与斜坡垂直方向上开挖多个平行间隔的浅沟1,其中浅沟的开挖深度为30cm,边坡比≤1∶2,开挖宽度至少1m,连续或间隔在浅沟中填充碎石5,粒径3-8cm,填充高度20cm,达到更有效的去除污染物目的,浅沟中可种植耐湿灌木植物4;在浅利用开挖浅沟的土方在浅沟地势低的一侧堆放土垄2,土垄宽度至少1m,边坡比≤1∶2,在土垄上种植乔木或灌木植物3。其中,浅沟和土垄上的草本植物为自然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丹越;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金相灿,未经金丹越;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金相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2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