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疥疮的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5988.7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2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爱玲;贾树永;贾伟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爱玲 |
主分类号: | A61K36/904 | 分类号: | A61K36/904;A61P17/00;A61P17/04;A61P33/1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郭海燕 |
地址: | 034000 山西省忻州***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疥疮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药为原料制备的治疗疥疮的药物。
背景技术
疥疮是由于疥虫(或称疥螨)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疥虫寄生于皮肤中,挖掘“隧道”中产生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感染者皮肤剧烈刺痒,本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挥中医配伍用药,全面调整人体功能的特点,提供一种可以全面调整人体功能并且杀虫止痒的治疗疥疮的药物。
本发明治疗疥疮的药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数的药物为原料药:
艾叶15~25、百部15~25、蛇床子15~25、地肤子15~25、黄柏45~55、苦参45~55。
使用时按照常规方法熬制成汤剂,趁热擦洗患处,一天一次。
本发明组方中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脾、肝、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百部味甘、苦,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的功效;蛇床子性温,味辛、苦,归肾经,具有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地肤子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黄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的功效;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在上述组方中,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和苦参为主药,其余为辅药。
下面是本发明药物治疗的病例:
1、张××,女,35岁,患病2年,症状:在小腹部和腋窝下见粟米大小的丘疹,患处剧痒,夜间尤其痒,用本发明药物擦洗患处,每日一次,1月后症状减轻,继续擦洗2个月后症状消失。
2、赵××,男,46岁,患病2月,症状:在手缝处可见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mm,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手指缝处剧痒,夜间尤其痒,用本发明药物擦洗患处,每日一次,半月后症状减轻,继续擦洗1个月后症状消失。
3、李××,女,26岁,患病1年半,症状:在手缝处可见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mm,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在乳房、腋窝、下腹部剧痒,夜间尤其痒,用本发明药物擦洗患处,每日一次,1月后症状减轻,继续擦洗1个月后症状消失。
4、郝××,女,53岁,患病4年,症状:在手缝处可见疥虫掘的隧道,长约2~4mm,呈灰褐色不规则曲线,在腋窝、下腹部剧痒,夜间尤其痒,用本发明药物擦洗患处,每日一次,2月后症状减轻,继续擦洗2个月后症状消失。
本发明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
艾叶15克、百部15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15克、黄柏45克、苦参45克。
使用时按照常规方法熬制成汤剂,趁热擦洗患处,一天一次。
实施例2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
艾叶20克、百部20克、蛇床子20克、地肤子20克、黄柏50克、苦参50克。
使用时按照常规方法熬制成汤剂,趁热擦洗患处,一天一次。
实施例3
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
艾叶25克、百部25克、蛇床子25克、地肤子25克、黄柏55克、苦参55克。
使用时按照常规方法熬制成汤剂,趁热擦洗患处,一天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爱玲,未经赵爱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5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