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焦镜头在审
申请号: | 201210392949.1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8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侯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涞卡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5/173 | 分类号: | G02B15/1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8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焦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装载在数字照相机或家庭用摄像机等小型摄像装置中变倍比要求在10倍16倍左右的高变倍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照相机和家庭用摄像机像素要求越来越高,倍率要求也在逐渐增大。在像素和倍率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同时还要求广角、薄型化和低成本。经查阅相关专利文献,10倍以上的镜头一般都使用至少2片非球面模造玻璃,以及多块ED材料。采用这种方式,成本会急剧上升,竞争力则急剧下降。本发明首先从成本角度考虑,采用塑料非球面与ED材料搭配,同时实现高像素、高倍率、广角、低成本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的现有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加入光学防振功能的情况下也能维持高光学性能,并且可以同时实现低成本、薄型化、广角、高倍率的沉筒变焦镜头。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沉筒变焦镜头,其构成为从物侧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
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时,将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向物方移动,从而进行变倍。并且通过所述第四透镜组沿光轴移动,可以补偿由变倍引起的像面在光轴方向的移动,并进行合焦。
并且以满足以下条件式(1)、(2)的方式构成:
0.5<|MO1/f1|<0.6------(1)
1.5<|MO2/f3|<2.2------(2)
其中:
MO1:第一透镜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移动量;
MO3:第三透镜组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移动量;
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所述第一方面,在满足光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实现10倍以上高倍率广角镜头。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沉筒变焦镜头,其构成为从物侧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透镜组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负透镜L4、负透镜L5、正透镜L6组合而成。其中L4为塑料非球面镜片,其中至少有一个面为非球面。且L4镜片的第一面向像方弯曲。并且以满足以下条件式(8)、(9)、(10)的方式构成:
VD4>50------(8)
VD6<20------(9)
ND6>1.9------(10)
其中:
VD4:第四透镜色散;
VD6:第六透镜色散;
ND6:第六透镜折射率。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在满足光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L4使用塑料镜片,大幅降低了成本。且L4第一面向像方弯曲,避免与第一透镜组镜片干涉,从而减少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空气间隔,实现镜头的薄型化。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沉筒变焦镜头,其构成为从物侧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三透镜组从物侧到像侧依次由正透镜L7、负透镜L8、正透镜L9组合而成。其中L7和L8组合成胶合透镜。其中L9为塑料非球面镜片,其中至少有一个面为非球面。且L8镜片的第二面和L9镜片的第一面向像方弯曲。并且以满足以下条件式(11)、(12)、(13)、(14)、(15)的方式构成:
VD7>40------(11)
ND7>1.8------(12)
5<VD7-VD8<15------(13)
VD9>50------(14)
0.8<r14/r15<1.2------(15)
其中:
VD7:第七透镜色散;
VD8:第八透镜色散;
VD9:第九透镜色散;
ND7:第七透镜折射率。
r14:第八透镜第二面的半径;
r15:第九透镜第一面的半径。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在满足光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L9使用塑料镜片,大幅降低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涞卡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涞卡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29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