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河构件吊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90344.9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朱道付;陈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34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件 吊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装方法,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跨河构件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冶金工程施工中经常构件架设在较宽的河面上,以贯通两岸工厂生产时的物质需要,如皮带通廊、管道通廊等,这些构件共同点是长度较长,贯穿河两岸,重量较重,基本在50t重量以上而贯穿的河面一般在30~100米宽,直接采用吊车无法吊装到位。一般常规做法是采用浮吊和河岸上吊车对抬形式进行吊装,该方法存在两大不足:第一,有些河段大型浮吊受河道深度、河面架设桥梁等影响无法到达作业;第二是利用大型浮吊和河岸上吊车对抬,吊装费用高,工程的施工成本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实施效率,经济合理,能解决构件跨河吊装难题的跨河构件吊装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河构件吊装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工具准备:
在河面两岸分别设置与构件相配合的两个构件基础,根据构件的重量选择两个吊车和货船,制作两个架设构件的方形支架,再用两根连接角钢把方形支架焊接固定在货船两侧船舷上;
b、构件移位上货船:
用两个吊车上的吊装钢丝绳共同抬吊构件的一端伸向河面,构件抬吊时高度稍高于货船两侧船舷上的方形支架的上表面高度,然后把货船移位到构件伸向河面一端的下方,将构件一端落座并固定在方形支架上;卸除两个吊车的载荷,将其中一个吊车移动至河对岸侧;
c、构件移动,横跨河面:
用与构件在河面同一侧的吊车配合货船对抬构件,货船缓慢移动到河的另一边,使构件横跨河面;
d、构件就位:
拆除构件固定在方形支架上的一端,用河面两岸的两个吊车上的吊装钢丝绳共同抬吊构件,将货船上的构件吊离货船并安放在构件基础上,实现了构件的横跨河面的目的。
所述构件通过捆绑钢丝绳和手拉葫芦分四点紧固在货船的方形支架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加快施工进度;(2)减少安装费用;(3)解决了现有技术浮吊进不去的河道吊装难题,增加了河道吊装的选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跨河构件吊装方法的货船、方形支架、构件基础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货船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跨河构件吊装方法的吊车站位及构件吊装上船示意图;
图4为构件吊装上船后和吊车配合移动示意图;
图5为图4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货船与吊车配合准备将构件吊离货船示意图;
图7为构件吊离货船安装到构件基础的示意图;
图中:吊车1 、吊车2、构件3、货船4、方形支架5、连接角钢6、吊装钢丝绳7、捆绑钢丝绳8、手拉葫芦9、构件基础10、河面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跨河构件吊装方法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所示构件3总重约65吨,跨距71米,将构件3架设于河面11两侧,放置在河面11两侧的构件基础10上。河面11一侧构件基础10距离河岸约5米,河面11另一侧构件基础10距离河岸约15米。采用了本跨河构件吊装方法,解决了浮吊不能进入河面11吊装区域的前提下,完成了大型跨河构件3的吊装。
如图1、图2所示,进行工具准备:
在河面11两岸分别设置与构件3相配合的两个构件基础10,根据构件(3)的重量选择吊车1、吊车2为100吨位的吊车,货船4选用70吨位货船,结合货船4在空载的情况下船舷高度与河岸高度,根据承载后货船4的吃水深度,制作两个架设构件3的方形支架5,同时用两根连接角钢6把方形支架5焊接固定在货船4两侧船舷上,使货船4承受构件3重量后其高度和河岸高度相近。
如图3所示,构件3移位上货船4:
用吊车1和吊车2上的吊装钢丝绳7共同抬吊构件3的一端伸向河面11,构件3抬吊时高度稍高于货船4两侧船舷上的方形支架5的上表面高度,然后把货船4移位到构件3伸向河面一端的下方,再在吊车1、吊车2的旋转抬吊下,实现构件3一端落座在货船3上方形支架5,通过捆绑钢丝绳8和手拉葫芦9分四点紧固在方形支架5上。卸除吊车1、2的载荷,重新设置吊车1、吊车2站位,将吊车1设置的站位与货船4平行,吊车2移动至河面11对岸,其站位旋转半径应满足构件3抬吊至基础10上的尺寸要求。
如图4、图6所示,构件3移动,横跨河面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03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