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缩短加热炉内普碳钢的均热时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7781.5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6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齐明光;毕国喜;王泽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0 | 分类号: | C21D11/00;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06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缩短 加热炉 内普碳钢 均热 时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轧带钢生产技术领域,主要适用于缩短加热炉内普碳钢的均热时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所有钢种加热制度中都有如下规定:总在炉时间需满足2.8-5.0小时,均热时间至少为30min。同时,现今加热炉都是分段温度控制的,设有专门的加热段和均热段。在各种生产工序指标中,均热时间就是指板坯在均热段的停留时间。
板坯在加热炉内加热过程中,为了保证板坯的加热质量,必须严格按照加热制度执行。均热时间指标作为重点要求之一,板坯出炉前必须保证在均热段停留最少30min。对于几乎不添加合金元素的普碳钢而言,在均热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合金元素的固溶情况。保证均热时间的目的仅仅是消除截面温差。因为一定厚度的板坯在加热阶段经过强化加热之后,其表面虽然达到了规定的加热温度,但中心温度尚低,整个断面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差。在均热段停留一定时间,可以降低坯料的断面温差,满足轧线轧制工艺的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轧线提高轧制节奏或者加热炉装钢设计的宽规格板坯连续出钢时,常常会导致板坯在均热段停留时间不足。这样就不得不降低轧机节奏,甚至加热炉停止出钢而保温待时。
如果板坯的加热质量已经达到了要求,仅仅是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30min均热时间,板坯必须在均热段停留等待。均热段的炉温仅次于加热段,属于高温区域,板坯在均热段做不必要的停留会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和金属的损失。所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调整均热时间,对降低煤气单耗和金属氧化烧损意义重大。
由于普碳钢几乎不添加合金元素,保证均热时间对于普碳钢的作用更多是侧重于板坯截面温度均匀性。只要可以保证普碳钢的截面温差满足轧线要求,就可以对均热时间做出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缩短加热炉内普碳钢的均热时间的方法,它缩短了普碳钢在加热炉内的均热时间,不仅降低了煤气的消耗和氧化烧损,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缩短加热炉内普碳钢的均热时间的方法包括:
记录目标板坯的温度数据和时间数据:通过加热炉黑匣子实验和加热炉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得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非水印区下表面的平均温度数据、水印区下表面的温度数据、非水印区中心的平均温度数据、水印区中心的温度数据及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停留时间数据;
对所述记录的目标板坯的温度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将所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非水印区下表面的平均温度与所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水印区下表面的温度求差得到目标板坯的第一温差,将所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非水印区中心的平均温度与所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水印区中心的温度求差得到目标板坯的第二温差;
通过对所述第一温差、所述第二温差及所述目标板坯在均热段的停留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目标板坯的目标出钢时间及适用于所述目标出钢时间的限定温度:具体方法为:
先观察目标板坯的第一温差数据和第二温差数据,当第一温差和第二温差均开始变化到趋于平稳的温度时,对应的停留时间为所述目标出钢时间;
再通过所述加热炉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对目标板坯在二加段末的下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求差得到所述限定温度;通过加热炉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对其它加热板坯也进行监测并得到温度数据,将其它加热板坯在二加段末的下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差值与限定温度进行比较来判断其它加热板坯是否也可以在目标出钢时间出钢;
若其它加热板坯在二加段末的下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限定温度,则说明其它加热板坯可以在目标出钢时间出钢;
若其它加热板坯在二加段末的下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差值大于限定温度,则说明其它加热板坯不能在目标出钢时间出钢;
将规定的均热时间与目标出钢时间求差得到缩短的均热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记录目标板坯的温度数据和时间数据包括:记录目标板坯在进入均热段至少30分钟内每分钟的一系列的温度数据和时间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7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