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升流式缺氧生物反应/沉淀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7412.6 | 申请日: | 2012-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3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安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水处理 升流式 缺氧 生物 反应 沉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生物处理领域,更进一步说,涉及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升流式缺氧生物反应/沉淀器。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中,缺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常用的工艺,如水解、酸化、反硝化等过程,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物膜型缺氧生物处理和活性污泥型缺氧生物处理,前一种类型的反应器中加装填料用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后一种类型的反应器内无填料,微生物以污泥絮体或污泥颗粒的形态生长。
对于生物膜型缺氧生物反应器,由于缺氧生物反应不进行曝气,反应器内的混合必须依靠水力搅拌或机械搅拌来完成,由于反应器中填料可能缠绕转动部件,难以直接采用机械搅拌,多采用水力搅拌,即便如此,由于填料安装的不均匀性,水流会从填料稀疏、过流阻力小的途径通过,其他区域相对成为死水区,这种现象为水流短路,水流短路使实际的水力停留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水流过流区域填料稀疏,生物量少,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对于污泥型缺氧生物反应器,通常采用液下机械搅拌,其实际应用也存在问题:一是搅拌强度的不均匀性,搅拌机械附近强度大,远处强度小,搅拌强度的不均匀使微生物形态受影响,难以形成良好沉降性能的絮体或颗粒形态;二是微生物难以截留,这种类型的反应器中,水流方向通常是发散的,要达到反应器中较高的微生物浓度,就需要设置沉淀池来截留微生物,相应的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建设费用也相应增加。实际中大部分污泥型缺氧生物反应器不设置沉淀,而将后续好氧处理单元的活性污泥回流到缺氧生物反应器,这种工艺中微生物处于缺氧-好氧交替变换的环境中,难以生长较高浓度和高活性的具有水解、酸化、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制约了缺氧反应功能的发挥。
此外,一种脉冲进水的水解/酸化反应器有实际应用,其原理类似给水处理工艺中的脉冲澄清池,进水首先进入虹吸发生器,当虹吸发生器达到一定液位后产生虹吸,将虹吸发生器中进水通过多根虹吸管均匀分布到反应器底部,虹吸发生器降低到一定液位后,虹吸停止,反应器配水也停止,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这种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的泥水混合是间歇的,传质强度低,反应器效率不高,其次由于配水的间歇性,导致出水的间歇性,出水中带泥严重,不能在反应器中存留足量的微生物。
与反应器结合在一起的沉淀器在一体化氧化沟中有应用,沉淀器有侧面进水底部排泥和底部进水底部排泥两种形式。运行中发现,侧面进水底部排泥沉淀器存在局部积泥的问题;底部进水底部排泥沉淀器由于底部配水系统的压力不平衡,产生水流的横向流动,通常是一端进水,另一端回泥,影响沉淀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缺氧生物反应/沉淀器,既能实现反应器中良好的混合形态,又能截留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可应用于水解、酸化、反硝化等多种缺氧工艺单元。采用强制内循环升流式反应器形式,为微生物反应创造良好的水力条件;采用新的沉淀配水/排泥结构,实现沉淀器底部均匀进水与排泥;将反应器与沉淀器进行竖向组合,实现生物反应与微生物截留一体化,节省占地,降低工程造价。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缺氧生物反应/沉淀器。
所述反应/沉淀器为矩形,一体化结构,包括:反应区、配水区、沉淀区、进水及回流系统、出水系统和排泥排气系统;
所述反应区设置在反应/沉淀器下部,包括:主反应区、左升流井和右升流井;主反应区顶部设置反应区顶板,反应区顶板两端分别连接竖直的升流井隔墙,升流井隔墙和反应/沉淀器内壁之间形成左右两个方形的升流井,升流井底部敞开,与主反应区贯通,上部敞口;
所述沉淀区设置于反应/沉淀器上部中间,矩形,四周封闭,上部敞口,沉淀区底部设置有配水/回泥系统,沉淀区前、后壁为反应/沉淀器池壁,沉淀区左、右壁为沉淀区隔墙;配水/回泥系统为由长斜板、短斜板、端斜板搭接而成的波形结构,长斜板与短斜板在顶部和底部分别搭接形成顶部条形缝和底部条形缝,端斜板和沉淀区隔墙搭接形成端部条形缝;沉淀区的上部水平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两边侧壁设置集水堰,集水槽口一端敞开,伸入出水井,另一端槽口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74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一体式折叠椅